大陸新聞

龍又招誰惹誰了?中國威脅論掀起龍圖騰爭辯

【大紀元1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焦興華台北特稿)最近,上海一位學者建議中國放棄容易引起國際誤解的龍圖騰,結果招致九成網民強烈反對並群起圍攻。這一爭論透露出中國試圖在國際上走和諧外交路線,以掩護其高成長的經濟發展。但這項企圖飽受外界質疑,國際普遍瀰漫的中國威脅論陰影讓胡溫政權左支右絀。

從古至今,龍一直是中國的代表形象,被中外普遍認同,中國人也往往以「龍的傳人」自傲。

但「龍」的英文字「dragon」在西方人眼中卻是噴火食人的巨大怪獸,往往是邪惡的象徵。為改變外國對龍的負面觀感,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公共關係學會副會長吳友富建議重新建構中國國家形象品牌,換掉代表中國的龍圖騰,改以其他的祥和標誌,塑造中國的「和平崛起」。

結果吳友富的「廢龍說」招致中國大陸網站上估計九成網民反對,指責這是犧牲民族文化,是自卑心理。

面對強烈的炮轟,吳友富不得不立即出面澄清,說是媒體誤解他的意思。但他的極力澄清非但阻止不了這個話題,反而引起學者及網友更強烈的質疑。

多位網友發表評論文章,炮轟他「數典忘祖」。有人以「除龍」就是「斷根」為題發表評論說,龍作為中國標誌物、形象物、象徵物,已經和中國的歷史、文明、文化血肉一體地連在一起。

一些學者也加入論戰,較具代表的是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劉魁立。

他表示,西方的dragon是長有三個頭還吐著火的怪物,會給人帶來災難。而中國的龍雖然曾是皇權的專有象徵,但後來成為公有的吉祥象徵物,兩者的概念、形態、功能都不相同,不能因dragon而否定了中國龍。

更有學者提出,將中國龍譯為dragon根本是誤譯,應將英譯改正為「loong」,避免外國人對中國龍的形象存有誤解,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黃佶為此說代表人物。

黃佶在博客上發表文章,高呼要「為龍正名」。龍在中國人心目中代表喜氣、吉祥,長久以來卻被西方人認為是邪惡、兇狠的化身,主因就是中國的龍被引入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的西方世界時,被誤譯為在聖經中代表魔鬼、撒旦的Dragon。

近年來,中國威脅論困擾著中共領導人,在挑選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吉祥物時,中共高層一口否決掉一向最能代表龍的傳人的中國龍圖騰,主要就是擔心龍在西方文化中的負面意義。

最終選擇的五個奧運吉祥物:貓熊、西藏羚羊、魚、燕子和火炬,讓許多龍的傳人大失所望。

中共自建政以來,外交政策一直標榜前總理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鄧小平的外交策略也採行「韜光養晦」,在國際上「不出頭」。

胡錦濤在二零零六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大力提倡和諧外交,到近日備受海內外關注的「大國崛起」系列專題片,再到最近出現放棄中國龍圖騰的爭議,三者其實有其關連性,背後都有中國威脅論的陰影在作祟。

中國一方面想要成為國際強權,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威脅論阻礙崛起進程。中國近年來極力推行「和諧外交」路線,然而,國際上仍懷疑其中包藏著中國意圖躍升為世界軍事強權的強烈企圖心。

外界尤其關注中國軍事經費逐年增長,更助長了「中國威脅論」。據美國國防部公佈的中國軍力報告,中國自一九八九年以來,已連續十八年軍費增幅達到兩位數的百分比。

北京中央電視台最近高調推出十二集電視政論片「大國崛起」,可以說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崛起的一個公開回應。其中所包含的政治導向和戰略資訊引起廣泛關注,這部政論片中暗示的重商主義、軍事勢力和威權,透露出中共未來走向的新戰略。

英國廣播公司BBC評論指出,自北京提出中國崛起思想以來,西方國家一直十分關注中國以何種方式崛起?對國際秩序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二零零五年十一月胡錦濤訪問英國,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甚至在國宴講話中當面向胡錦濤提出這個問題,顯示西方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憂慮。

華府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則認為,「大國崛起」政論片是馬克思主義、共產黨意識形態在中國大陸崩潰後,中共為延續政權的合法性推出的精神包裝。北京希望通過該片重新包裝後的中共,能通過「軍事、經濟的威權」稱霸全球,用這樣的夢想來凝聚在中國失落的人心,穩定中共政權。

中國經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但政治上卻仍是一黨專政,中國的經濟軍事發展在國際上構成一種威脅。大國崛起有不同的模式,像日本軍國主義崛起、德國納粹崛起、蘇聯共產專制崛起,都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龍在中國人心目中代表喜氣吉祥象徵物,雖然容易被西方人誤解為邪惡、兇狠的化身,但不論外界如何看待中國龍圖騰的涵義,其實最重要的是中國如何定位自己。中國的崛起對世界是福是禍,全球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