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小孩負面行為 專家:家長把握6歲前調整期

【大紀元1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十一日電)當小孩出現負面行為時,一般家長通常覺得小孩長大後就會自然改善,但專家今天提醒,家長若能把握六歲之前的學習黃金期作調整,就可幫助孩子往正向發展,不至於直接造成社會問題,家長千萬不可輕忽,不要只顧著發展自己的事業,而忽略了兒童教育的關鍵影響力。

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講師高麗芷表示,所謂的「負面行為」諸如過動、動作笨拙、好動、不專心、固執、衝動等。以好動為例,過去有家長認為小孩子天生就是愛玩好動,也許長大就會比較好。

高麗芷指出,雖然過於好動的孩子在長大之後隨著家庭和學校教育引導的改善,以及腦部發育漸漸成熟,好動的表現會隨年齡增加而減輕,但注意力和衝動性卻依然存在。

她說,這些孩子長大之後,常常合併情緒障礙,行為問題以及一些犯罪問題,而他們在教育、就業和人際關係上也容易產生困難;同時,他們也比較有高危險的行為,使他們容易發生意外;甚至有相當的比例會形成反社會人格的問題等。

高麗芷表示,在她輔導的個案中,小學四年級的小傑,因為太過於吵鬧、擾亂班上秩序,一直是老師眼中的問題人物。不僅如此,小傑不斷認為他的周圍充滿敵人而感到相當痛苦。

在父母的安排下,小傑接受全腦開發課程教育,沒想到半年不到,小傑的感覺統合漸漸成熟,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了解自己造成同學的干擾,接下來的課題就是培養察言觀色、主動關懷及思考組織力,讓他在群體中不再格格不入。

高麗芷認為,如果小傑能在六歲以前及時進行全腦開發教育,上小學後就能避免產生適應不良等問題。

台中市伯克萊全腦教育學校督導林淑齡表示,幼兒三歲以前是動作經驗的累積(包括爬、走),對於各種動作刺激經驗越豐富的孩子,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也會越好;三歲以後則著重於行為的組織條理、感覺的反應適當、增進遊戲技巧及自信心、正確的同伴互動、良好的家庭適應等訓練。

林淑齡舉例,孩子到了幼稚園中班,對於顏色和數字仍無法辨認,進入小學後可能會產生學習障礙等問題,若是能夠早期利用全腦開發檢測孩子的特質,就能夠做適當的課程安排及教育。

她認為,家中孩童若有不愛圖鴉畫畫、玩拼圖、聽故事、講故事,逃避面對新事物等問題時,家長可利用全腦開發課程,讓小朋友能夠多元學習、全面發展。至於很多家長希望讓孩子早點學習,卻不知要讓孩子學些什麼,全腦開發也可以運用在「早期教育」上。

林淑齡強調,掌握零到六歲學習黃金期,利用各種專業技巧訓練開發全腦,不但能能奠定孩子學習良好的基礎,更能夠讓孩子找回自信。

她建議家長在小朋友的成長期,不要只顧著發展自己的事業,輕忽兒童教育的關鍵影響力。歡迎家長帶小朋友前來進行全腦開發免費評量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