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心閂勝於門閂

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2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9月12日訊】當人類的道德標準維持在很高的水平時,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地方。對於一個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講,「三尺頭上有神靈」,盜竊與行惡形同於向神佛挑戰,因此真正修煉的人自有心法約束,對神佛心存敬畏之念,不敢任意妄為。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就是以「信仰為本,道德為尊。」至於人世間的法律,不管懲罰如何嚴酷,對於行惡的人來講總是治標不治本。這是因為即使用強制的方法限制住一個人的行動,但是卻無法管住他想行惡的心,在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他仍然會做壞事。

據說有一位女新聞記者去外地採訪,時間很晚了,前不著村,後不見店,只好借宿於一座寺廟。方丈住持把女記者帶入一間客房後說:「施主就在這裡安歇吧。」 女記者將室內打量了一番,不禁紅著臉對方丈說:「這門沒有門閂。」 「阿彌陀佛,」方丈雙手合十,意味深長的回答說:「施主啊,出家人沒有門閂卻有心閂,心閂比門閂更保險。」

世上的門閂有千萬種,再高級的防盜門,閂得了君子,閂不住小人,閂得了別人,閂不住自己。看起來非常安全的保險櫃,也無法防止監守自盜。只有心閂,才是雙保險閂,既閂得住心魔,也閂得住邪念。沒有信仰的人就沒有心閂,用法律的方法去懲罰他也未必能使其真心改過,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善心去感化他,這就是防盜的最佳良方。

在中國古代陳寔曾任太丘縣的縣令。一天,有人伏在他家屋樑上準備行竊,陳寔見到了,把他兒子喊過來教導說:「不好的人,不一定本性就不好,而是由習慣養成的,屋樑上的那位就是這樣的人。」一會兒,小偷就跳下來,跪在地上向陳寔認罪。陳寔說:「看你的模樣不像是個壞人,之所以行竊應該是由於生活貧困造成的。」於是送他兩卷布,叫他改過,此後那人再也沒有行竊。明代於令儀為人忠厚,不損人利己,晚年時家境很富裕。一天夜裡有盜賊進入他家,他的兒子們抓住了盜賊,原來是鄰居的兒子。於令儀說:「你平時很少犯過,何苦做起小偷來了?」那人回答說:「是貧窮逼出來的。」問他需要什麼,那人說:「一萬錢就足夠買食物及衣服了。」 於令儀就給了他一萬錢。小偷剛離開,於令儀又叫他回來,小偷很害怕。於令儀說:「你很窮,夜裡背著一萬錢回家,恐怕被巡邏的人盤問。」於是留他到天亮才讓他離開。小偷十分慚愧,從此改過從善。

用善心去感化偷盜者或行惡者,或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然而,人世間的真理是以善制惡才能真正從根本上除惡。裝上心閂克己自律並以善心待人,就勝於人世間的任何防盜設備。@(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世間每天都發生著許多幸運或不幸的事件。每當發生幸運的事情時,很多人都不認為那是善有善報的結果,總把它解釋為那是一次偶然的事件,理由是還有許多行善的人現在並沒有得到善報;每當發生不幸的事件時,那些人也不認為那是惡有惡報的結果,而是把不幸的事件解釋為偶然發生的,理由是還有許多人世間的大惡人儘管已經惡貫滿盈卻仍然還沒有受到惡報。
  • 因爲說了一些真話,再有就是憑良心做了一些好事,我自1989年秋以來,被當局關了三次。不過,每次出來之後,我卻總不長記性,還是憋不住想說真話---是我有什麽特殊能耐,因而牢獄之災對我壓根兒不起作用嗎?不是。實實在在的,是自己更受不了不說真話帶來的窩囊和痛楚。而這種脾性的形成,部分緣於打小就有的性格因數,部分則歸因於後來對人權理念的服膺。
  • 生命的意義在於昇華和返本歸真,因此有錢有勢並不是人生成功的標誌。一個人即使人生中無財或少財,只會使他生活得非常艱難,但是卻無礙於其生命的昇華。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個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並不是以得到錢財的多少或權勢的大小來決定的,而是在於人的思想境界是否在有限的人生中真正得到了昇華。
  • 識正邪、明善惡是一項做人的最基本的智慧,一個不知好歹、是非不分的人生是非常可悲的。不辨善惡的人最容易上當受騙,也很可能為了蠅頭小利去傷害好人,從而遭受惡報,其結果必然是害人害己,後悔莫及。因此,客觀的獲取正確的信息,瞭解事情的真相,不為事情的表面現象所惑,對於每一個人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
  • 由於人世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理,所以就派生出了「以惡制惡」與「以毒攻毒」這樣的世俗智慧。當世人的思想境界都在同一個層次水平上時,人們就想不到「以善制惡」那樣的大智慧,只能以「以惡制惡」這樣的方式來抑制人世間的邪惡,當然這樣的方式無法根除邪惡的存在,也無法剷除人世間的邪靈巨惡。
  • 《三字經》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塊美玉如果不經過精雕細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緻的玉器,人如果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會懂得許多知識和道理。
  • 對於商人來講,將本求利、追求商業利益本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不過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作為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是古代中國商人普遍認同的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與「君子重信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因此在歷史上也不乏富而有德、重義輕利的仁人君子。
  • 由於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因此市面上有關保健與養生的書籍和製品也很多。然而,不管人們如何注意飲食與體育鍛煉,卻總是治標不治本。人世間的大多數長壽老人並沒有刻意的追求豐厚的物質生活,在飲食方面甚至是非常儉樸的,他(她)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面露慈愛,清心寡慾,全都不是好勇鬥狠之人。由此看來,健康與長壽並不完全決定於物質生活,它與人的心性和脾氣等精神因素也密切相關,心懷善念、慈悲待人才是最佳的養生之道。人世間雖然沒有延年益壽的特效仙丹,但是慈悲之心遠勝於任何養生良藥,心慈就能長生,行惡必然折壽,這個道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
  • 共匪瘋狂綁英雄
    人神共憤舉世驚
    和平上書顯大志
    以善制惡震邪靈
    三退洪流大潮湧
    解體惡黨事必成
    中華大地承平日
    青史留名頌赤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