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迎戰回流茶衝擊 茶農需要政府挺一把

台灣茶專題報導(五)

【大紀元8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志達、孟憲騰/竹山報導) 目前市面上有大批由越南和大陸進口的低價茶在銷售,大多是台灣茶農到海外去租地大面積栽種後回銷台灣,中盤商或以低價銷往茶行,或混合台灣茶再烘培後出售,一般人甚至是喝茶許久的人都不一定分辨的出來,對台灣中低海拔茶農產生衝擊。

面對低價競爭的衝擊,提高品質、降低製茶成本或將茶葉外銷應是突破困境的良方?然而位居竹山,屬於中海拔茶區的林佋賓表示,目前茶園的經營者大多是老一輩的茶農,栽種面積不大,購買農業資材的量小,降低成本實在不易。由於銷售不是茶農的專長,除了傳統的茶行與老顧客之外,他們只接觸到電視購物的部分,因此還沒考慮外銷。

而品質提昇方面情況如何?目前各地茶農大多能參與各茶葉改良場的技術培訓或成立產銷班彼此交流提昇,參與各類型比賽也是觀摩學習的好機會,這部分台灣的集體環境是比較好的。但是在農藥殘留的檢測與花費上,對茶農就是一個困擾與負擔。

林佋賓表示,由於農藥檢測的時間太長,7-14天有結果是快的,甚至拖到一個月,每次檢驗費用要4、5千元,如果他們每次製茶量只有3、4百斤,在買方不要求的情況下,他們實在是很難把時間耗在等待的。不過之前聽說有一批外銷到日本的茶葉因為農藥檢測不過而遭全數退回,但一樣也流入了市面。

目前實際種茶的茶農,老一輩佔大多數,而他們是不善文書操作記載的,要他們來實行將各種生產過程的資訊、用藥時間種類等等詳實紀錄的生產履歷制度,基本上就不是件簡單的事,況且這麼做真的能賣到高一點的價錢嗎?一個「麻煩」的觀念就把他們擋住了。如果農藥檢測的錢是比賽單位負擔,或者是政府機構免費檢查,那他們配合或是等待的意願就高一些。

以實際面情況看來,如果在消費端沒有價差,或是機制上沒有強制性或是誘因時,要達到以生產履歷制度或是有機栽培方式來建立健康與用藥安全的口碑,或是讓海外消費者與銷售據點能夠買到有一個明確認證的「台灣茶」,似乎還有一段不算短的路要走。◇(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