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文人

【風雲人物】詞林之宗匠:張可久

【大紀元8月1日訊】

張可久,元代散曲作家。字小山,一說名久可,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人,屢為小吏,年代略晚於馬致遠,約是十三世紀後期、十四世期初間之作家,生平事蹟難考,僅能由他的曲中窺其身世一斑。在充滿鬱鬱不得志的作品中,可知其為懷才不遇、困於仕途的江南才子。由於仕途不得意,而歷遊江南之名勝古蹟,足跡遍於江蘇、安徽、浙江、湖南一帶,晚年隱於杭州。

可久集畢生創作精力於散曲上,作品之多,冠於有元一代之曲家,曲作或詠自然風光、或述頹放生活、或為酬作、或寫閨情,呈現多樣的風格:清俊的、典麗的、哀婉的、豪放流宕的,可謂包羅萬象,唯仍以典雅清麗為主,張可久享譽當時,是一代曲風轉捩的關鍵人物。

張可久長期為吏的身世,對他的創作很有影響。生活的坎坷,不免使他抑鬱感傷,他的〔慶東原〕《和馬致遠先輩韻》九首,抒發了窮通無定,世態炎涼的感慨。有時不免聯想到百姓的疾苦和世道的險惡:如”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歎”(〔賣花聲〕《懷古》)。

「歸隱」雖然是一個傳統的題材,但是對張可久來說,有其特殊且深刻的思想內涵。他一生奔波於宦海,在懸車之年猶出仕小吏,有不得已的苦衷。所以嚮往歸隱,描寫歸隱生活的情和景,在張可久的作品中更多一些。舉凡「歸興」、「旅思」、「道中」命名的篇章中,都表現出其悲涼的情緒和對安定的田園生活的渴望。此外,張可久筆下的隱逸生活,有時也表現出恬淡閒適的風格,如”依松澗,結草廬,讀書聲翠微深處。人間自晴還自雨,戀青山白雲不去。”(〔落梅風〕《碧雲峰書堂》)

他的寫景作品,亦有獨到的功夫,如「雲冉冉,草纖纖,誰家隱居山半掩?水煙寒,溪路險,半幅青簾,五裏桃花店。」(〔迎仙客〕《括山道中》)這類精緻優美的小令,寫出江南旖旎明媚的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

要言之,張可久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作家。張可久的作品,為求脫離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於雅正,雖不免太注重形式美,但是作為一種清麗的風格,自成元代散曲群芳中的一葩,他的作品使散曲園地更加豐富多彩。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譽之為「詞林之宗匠」。

元代前期散曲崇尚自然真率,後期則追求清麗雅正。張可久以他的創作實踐,在這一轉變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代表了元代後期散曲的最高成就,與喬吉並稱為「元曲雙璧」。其作品據隋樹森《全元散曲》所輯,共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