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工阿慶伯的故事】讀後心得(1)

文/攝影 龍芳
font print 人氣: 114
【字號】    
   標籤: tags:

「老木工阿慶伯的故事」在台灣大紀元日報刊出後,有同事跟我說:「寫的真好」,「寫出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也有人反應:「一週才登兩天,不過癮,真希望一口氣看完。」於是,我介紹同事上大紀元網站,同事在網路上一口氣看完了,還意猶未盡,又介紹給其他老師,許多老師又轉介給學生,於是,一傳十,十傳百。

老木工阿慶伯的故事

我服務的學校是一所農工科兼具的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以習得職業技能為主;阿慶伯的故事中,作者寫阿慶伯從親身習藝的經驗,體驗出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正寫出了職業教育的重點;因此,有老師將此篇文章作為班級讀書會的指定教材,還規定心得作業。

那天,看到家政三林老師送來讓我分享的幾篇心得,覺得很受感動。其實,別小看這些學生,他們對事物的關心、對學習思考的深入,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呢!以下原文轉載幾篇學生的心得,也讓讀者分享。

* * *
〈一〉 文/ 台東農工 家政三 潘惠鈴

看完了這個故事,將自己拉回現實生活中~和阿慶伯幼年時相比,我要學習的地方更多,不管成功或失敗,我相信一個人的品格比自己所擁有的特質來的更重要。

技術方面學到了一定的水準之上,不可缺少的就是「學養」,多讀書不但能更增進專業知識還能提高一個人的素養及品行,以致能達到學術並重。一個人成敗與否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無論好壞都得懂得「飲水思源」這個道理。

在阿尼色弗〈機構〉晚自修過後會上品格教育,輔導員針對故事讓我們有正確觀念及想法,並透過小故事激勵人心。其實現在在職場上遭受淘汱的有51%是因態度不佳;35%才是能力不足,所以在工作上即使自己能力、技術顛峰,態度不佳也不會讓人尊重。許多公司都強調工作態度比能力重要,能力不足可藉由進修或實習來充實,而一個人的態度則是難以改變的習性。

這個故事中讓我深有同感的一句話就是:「一個人無論做什麼行業,多讀點書都是必要的,它可以讓我們突破個人經驗的限制且瞭解更多的事情、更多觀念,否則我們會一生將自己設定在有限的經驗和認知裡打轉。」

我非常喜歡看激勵人心的書,他們會提醒我,或許人生不如意,但也要感恩,也要更努力上進,才能成為成功者。阿慶伯的故事外表平凡、不起眼,但故事中的內容值得去挖掘。

此文已登載:台灣大紀元日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爭、瘟疫爆發時期,醫務人員一般都可在安身立命的同時,得到人們的敬重。而一個醫者要真能拯救人的生命,須具有非凡的醫德和醫術。唐代名醫孫思邈為此在《千金要方》的開篇,特地撰寫了「大醫精誠」一文,闡明了兩個重要素養,與西方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的誓詞交相輝映,成為後世醫者所遵循的醫德誓言。
  • 讀報教育對內化學生的氣質,有加成的效果,竹田國中賴芳蘭老師表示,「我們學校孩子的氣質很優質,這次看了學生的讀報心得作品,發現孩子心靈層面的成長提升很大,真的讓我很感動。」
  •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小男孩不向命運低頭的堅持,才有今天的他。
  • 書中描述,有一座森林,平常綠意盎然、純樸祥和,但到了夏季則容易孳生蚊蟲......
  • 有錢人的書,翻閱後真的會變有錢嗎?不見得,但可以知道的是,那是本成功者的書。
  • 人與人之間問題的產生,大致上是出自於某些的「自私」之人,因為一時快樂或方便,造成他人困擾,所以我們要知道「除了自己,還有他人」的重要性,才不會增加社會的負擔。
  • 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聖賢,並不是因為他生下來就如此,而是由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由有恆心的人而逐漸成為有道德的人,由有道德的人而逐漸成為君子,再由君子而成為聖人,這中間高下等級區分,取決於一個人的學識、造詣的深淺程度。
  • 岳飛用他的生命譜寫著「忠」、「孝」、「節」、「義」,給歷史奠定著正統文化,以身教後代。
  • 坤山為了貼補家計,國小畢業就出門做生意,賣雞蛋糕、醃鳳梨心來賺自己的註冊費。
  • 有一天阿姨借我一本書,書名是《用腳飛翔的女孩》。內容描述一位沒有雙臂、左腿又只有右腿一半長的女孩,但是,她卻是奧運游泳獲獎選手,也是一位遠近聞名的演唱家,她就是──蓮娜‧瑪麗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