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好評

「雙管齊下」的對華外交政策

【大紀元7月2日訊】民主並非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的私有財產。亞洲國家、拉美國家和非洲國家的人民同樣地熱愛民主並使民主在那些國家有效地運行。沒有理由可以說中國就不能在將來實行民主。象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可以通過已有的良好的經濟往來基礎,有必要的時候直率地表達不同政治主張和觀點,幫助中國走向民主。

澳大利亞決策者擁有很好的條件為世界上其他國家樹立起如何與中國交往的榜樣。我所在的澳洲工黨早在1972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之後很快擴展了澳、中的經濟往來。去年澳洲向中國輸出的產品和服務達185億澳元(142億美元),相比2004年提高了41%,中國現在是澳洲第二大出口市場。

中國的政治改革不會因為經濟上的閉關鎖國而發生,中國應該獲得外交上的尊重,並且象其他國家一樣在經貿往來上獲得一視同仁的對待。經驗表明,一個國家通過貿易往來變得越加繁榮,那個國家所承受的經濟改革乃至政治改革的壓力也就越大。

但是民主國家不能僅依賴經濟壓力引起中國的政治變化,而應該鼓勵中國接受現代民主中的民主選舉、獨立司法、新聞自由、個人自由和信仰自由。沒有理由說明中國就一定不能象許多其他國家一樣成功地進行民主轉型。我們目睹了台灣的中國人民對民主和自由的渴望一點都不亞于其他國家的人民。他們也象成熟民主國家的人民一樣正確地運用民主。象印度尼西亞這樣國度都能成功地進行了民主轉型,實在找不出理由為何中國就不能。

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今天的中國政治上的依舊落伍,當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權力的壟斷。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認為繼續他們的統治是國家統一和繁榮的保證。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悲劇:中國領導人居然死抱住專制統治不放,拒絕13億中國人民自我政治治理的權利。

事物是可以變化的。當鄧小平拋棄了僵化的共產主義代之以經濟改革以及他的“誰富誰光榮”口號,為今天中國的繁榮打下了基礎。那么今天的中國領導人也可以開始進行漸進的憲政民主的轉型和過渡。這當然有一些風險。有中國人民的公民意識和精神以及西方民主社會的支持,這個目標是可以達到的。中國領導人卻不是這么做,在它允許私人領域的發展和創造的時候,卻扼殺中國人民在政治領域的熱情和能力。

中國領導人滯後這種政治轉型的時間越長,社會動蕩爆發的風險就越高。中國將面臨經濟和社會的嚴重挑戰,取得人民執政認可的民主政府就比起專制政府處理這樣的挑戰就有效的多。

我們澳洲必須警惕不要讓保持與中國的良好經濟關系的願望導致綏靖主義的外交政策。對獨裁者承讓衹能讓他要求更多。如果在原則問題上堅持不讓,獨裁者就衹能退卻了。我現在的擔心是澳洲現政府在姑息中國的方向上走得太遠了,采取的好象是一昧“磕頭作揖”的政策。我們見到澳洲外長唐納先生數次給中國這樣一種暗示:如果美、中兩國在台海問題上發生沖突,澳洲將不會卷入去援助自己的盟友。我們還看到澳州政府拒絕立場鮮明地譴責中國方面對政治異見者的迫害,而代之以空洞的沒有實質意義和緊迫性的所謂中國人權議題的“澳中人權對話”。

為何澳洲外交政策制定者如此行事?很顯然,他們認為不冒犯中國政府以維持澳、中兩國經貿關系不斷、進一步發展是最合适的方式。現在的澳洲政府也就這么認為:如果批評中國的人權紀錄冒犯了中國政府,中國就不會向澳洲購買原材料,那么巨額的滾滾而來的中國錢財就會轉道他處,那對澳洲就是一個可怕而又嚴重的後果。

這毫無疑問是完全錯誤的。西方國家完全可以用“雙管齊下”的外交政策與中國打交道,健康的經濟關系和坦率的政治對話完全可以相輔相成。象澳洲這樣的民主國家,應該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論壇上以及雙邊會談中支持要求中國加速政治改革的步伐的呼聲,同時還應該清楚地表明對台問題上使用武力是不可接受的。

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繼續把中國的經濟置于全球經濟的體系中,那么作為中國貿易伙伴的民主國家就更有能力利用這個杠桿啟用民主的價值。大家都認識到,今天的中國已經走上了一條經濟改革不歸路,衹要給與适當的壓力,中國和民主國家之間對于自由的市場經濟和自由的政治制度的關系上產生的分歧會變得更小。

(譯者:秦晉)

【譯注】

本文作者麥克.丹比先生是澳洲大利亞維多利亞省墨爾本港選區的工黨聯邦議員,是來自德國的澳洲第一代移民。在兩個不同的陣營里作戰的祖父和外祖父戰後余生,分別舉家移民到了澳大利亞,有了丹比先生父母親的姻緣,再有了丹比先生。由于二戰的家庭經歷和以後的人生閱歷,丹比先生對上個世紀的兩大人類邪惡──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有深刻的認識。二戰消滅了法西斯,冷戰殘存了共產主義。七年前筆者第一次聽到丹比先生的國會發言,就是呼吁澳州政府對中國民主化的正視,而不應該僅停留在對中國人權記錄的批評上。

多年來,丹比議員一直對中國的民主運動關注支持有加,誠為中國民主運動的忠實朋友。此文發表在6月21《日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和6月22日《澳大利亞人報》上,次日正值坎京拜會,丹比議員給了筆者。筆者有意願中譯,借此機會將丹比議員連同他的文章一起推荐給關注中國民主進程的中國人民。

(2006年6月29日)

《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