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維陶藝 — 土「蝕」流(4)

以水侵蝕喚醒土的生命
張桂維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作品《崩解》

張桂維 《崩解》,2005 74×33×9cm 熟料土壓模成形、浸泡水蝕 1235˚c 中度還原燒成

形式與技法說明:

岩石發生物理風化作用,主要受到溫度、壓力及生物等三個因素而造成崩解。這是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問題,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時間」,筆者用三件不同水蝕時間的狀態,來觀察土的崩解過程及其產生的肌理效果。

創作理念說明:

一般陶藝創作皆是要求作品的完整性,對於土的自然裂痕或是瓦解崩塌的作品,即視為失敗的、殘缺不全的,毫不考慮地將之砸毀。但是水蝕過程的崩解,卻有豐富的肌理表情,這是很多陶藝創作者在處理回收土時,經常會看到的,筆者旨在將這樣常見的瞬間變化,忠實地將之燒結而保留下來。而作品上的書法文字,主要還是要表達文化的內涵,另一層的想法是:對於時間概念的傳遞,三個不同水蝕的時間,水蝕出來的效果由輕淺到崩塌,相互對照下可以明顯的看到時間對於作品留下了不同階段的痕跡。

作品《滾石不生苔》

張桂維《滾石不生苔》,2006 125×93×16cm 熟料陶土、26號瓷土、瓷土拉坏成形、浸泡水蝕 1230˚c 還原燒成

《滾石不生苔》(前視)

形式與技法說明:

此作品的構思來自於河川裡一顆顆石頭的形式呈現,不同的是,這些狀似石頭的球體上隱約浮現一些文字,另外每顆球體都壓有一條凹痕,主要是如果這一群組只是一堆圓球,當排列起來還是一個個單一的點,但是每顆球體壓上了凹痕,排列在一起時,則會產生波浪般的律動感,並且有視覺引導的作用。

創作理念說明:

有一句俗語:「滾石不生苔」的解釋,有兩種版本,一、如果石頭不滾動,就會漸漸的在表面上蔓延開一片青苔,骯髒濕黏的黑綠色,會覆蓋住石頭的面貌,於是再也沒有向前衝的勇氣了。也就是說,安於現狀,就永遠不會有亮麗的未來。因此,石頭就該不斷的滾。二、如果石頭一再地滾動,就不可能在表面蔓延開一片青苔,就只能在人生路上汲汲營營的奔走,無法吸收珍貴的經驗與閱歷,盡是走馬看花,終其一生就只是光禿禿的一個石頭。也就是說,朝三暮四、沒有定性的人,是成不了大氣候的。因此,石頭最好不要亂滾。

此作品最終要表達的就是人生在世,「活到老,學到老」,要像滾石一樣 不停的活動,和不停歇的求取知識,像海棉一樣到處吸取智慧的來源。如一個 人要進步,就要不停的充實自我,不要因自己的成就或者高學歷而自滿,就原地踏步,不肯跨越自我,我們要學習「滾石不生苔」這種精神,隨時要活動,要學習,才不會停頓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永遠不長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卡爾津城堡(Culzean Castle)坐落在蘇格蘭西南的亞爾郡(Ayrshire)懸崖上,是蘇格蘭1800年代流行的建築風格──喬治亞建築(Georgian architecture)的最佳典範。喬治亞建築的特色包括古典又內斂的室內裝飾,以及切割均勻的外牆石材,即「方石」(ashlar)。
  •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位於倫敦市中心,擁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教堂著名的特色包括靈感來自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圓頂,以及精緻的西立面,有著寬敞門廊和雙塔樓。雷恩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汲取靈感,融合科林斯柱、壁柱和三角楣飾造型,將這些元素與巴洛克風格合為一體,詮釋出獨特的英式風格。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