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領先全球 中大研發超寬頻光放大技術有成

【大紀元5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翁翠萍高雄二十三日電)國立中山大學南台灣光電卓越研究中心研發團隊開發出全球領先的「超寬頻光放大器技術」,傳輸能量比目前相關產業技術高出五到十倍,成本最多可降低到十分之一,這項三年期研究計畫今年九月期滿,將技術移轉給工業技術研究院與產業界應用。

中山大學表示,台灣光電產業去年產值新台幣一兆零八百億元,只佔全球總產值大約百分之二,且多集中在較低階的被動元件,這項研究計畫成果可提升台灣主動元件的研發能力,預計可將台灣的光通訊產值推升到佔全球比重百分之四,使台灣成為全球光通訊元件研發、生產的重鎮,繼半導體、資訊工業後,成為這一世紀台灣的下一個明星產業。

從大學追求卓越計畫到五年五百億高等教育專案補助計畫,中山大學積極研究台灣最大產業光電業的光通訊技術,相關研發團隊從綠光雷射模組技術到光纖通訊技術,希望使光通訊的頻寬拓寬、成本降低,因此提出「超寬頻光通訊關鍵性模組技術之研發」計畫,並首度獲得經濟部及學界科技專案計畫補助,第一期計畫從九十二年開始執行三年,到今年九月期滿。

中山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黃升龍表示,光通訊技術從一九八0年開始,從一根光纖可傳一種波長開始,到可傳兩種波長,再到可傳八種波長,例如從手機到基地台是無線,之後就靠光通訊,可大量傳輸資訊,但在光纖傳輸過程,信號會衰減,即在一點四微米波長的地方有OH氫氧離子吸收而有耗損,現在產業須用四、五個放大器把傳輸的資訊同時放大。

黃升龍說,中山大學在光通訊頻寬方面,已經拓寬到一根光纖可傳至少二百零五奈米頻寬的資訊,同時開發出一個光放大器可讓一千種波長的資訊同時放大,這就要靠光放大元件(介質)的改進。

他表示,光放大的原理與雷射光類似,就是小信號進去,大信號出來,但以前使用的光纖會耗損,到一九九八年美國貝爾實驗室開發出新的光纖,中山大學立即改用這種新光纖材料開發光通訊的關鍵性模組技術,並藉綠光雷射技術的研發經驗,找出以過度金屬「摻鉻晶纖」做介質,目前不只做出直徑二百九十微米、相當頭髮直徑兩倍的光晶棒,還做成光晶纖衣,損耗更降低。

中山大學經由創新的晶體光纖技術,將產出二十項四十件以上的專利,將可避開國際大廠的專利技術,研發成果將技術移轉給法人,並協助光通訊廠商升級。

尤其其中的雙纖衣晶體光纖,已經向台灣、美國、英國、韓國、德國、日本、中國大陸等七個國家政府申請專利,為了保護這項重要研發成果,已經保密一年。校長張宗仁表示,預估美國專利今年內會核准,屆時將組團到美國矽谷行銷,中山大學研發團隊將繼續向經濟部申請第二期補助,預估到二0一0年可將光通訊的頻寬拓寬到三百五十奈米頻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