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大師】Blenko 布蘭可

文/朱蒂絲.米勒、法蘭琪.萊比、馬克.希爾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事紀

1922 威廉.約翰.布蘭可在西維吉尼亞州的米爾頓成立布蘭可玻璃廠,專營鑲嵌玻璃的生產。
1929 布蘭可開始生產採彩色的家用及裝飾用玻璃器皿,以因應鑲嵌玻璃日形萎縮的市場需求。
1933 威廉.約翰.布蘭可辭世,其子接管玻璃廠。
1947 溫史洛.安德生擔任該廠首位駐廠設計師。
1952 哈斯德在安德生離職後繼任駐廠設計師。

威廉.約翰.布蘭可對鑲嵌玻璃萌芽甚早且終其一生的熱愛,讓他得以克服早期製作上的困難,從而打造出結合了精工及高明市場行銷技巧的賣座玻璃器皿。

威廉.約翰.布蘭可(1854~1933)生於英國,出身自當地的玻璃工匠體系,他在1922年成功創立「Blenk玻璃廠」之前,曾歷經3次創設一座美式風格玻璃廠的挫敗。他的專才起初都發揮在製作鑲嵌玻璃上,等到這股熱潮在1920年代消退後,布蘭可開始開發一系列帶有鮮豔色調的家用器皿。紐約梅西百貨(Macy’s)在1932年展售了布蘭可的系列器皿,到了1935年,全美的百貨公司也紛紛跟進。

1930與1940年代裡,布蘭可帶有鮮豔色調的玻璃飾瓶及碗器系列成為該廠的招牌產品,並讓該廠製品不至於退流行。這些製品雖然偶爾會被加上另外一種顏色的裝飾,但大多數只具有單獨一種布蘭可所開發的鮮豔色彩;可感溫的「琥珀」系列則帶有紅色轉為琥珀色的漸層色調。

布蘭可製品的塑造要特別歸功3位駐廠設計師,其中的溫史洛.安德生(生於1917年)在1947年加入後,便推出了線條更柔和,並與北歐風格相近的主題造型。1952年他所設計的「曲線玻璃瓶」(Bent Decater)得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青睞,獲選在芝加哥商展的「優良設計大展」中展出。在1952至1963年間於該廠任職的哈斯特,則推出一系列大型、用色及造型大膽的玻璃瓶。自1963年掌舵至1972年的駐廠設計師麥耶,打造的是風格較拘謹的布蘭可器皿:飾瓶及玻璃瓶採用的是幾何味較濃的圓柱狀造型,以及具有1960年代典型風格的器面紋理。

布蘭可器皿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在於用色,它較為鮮豔及大膽的色調在搭配了有趣的造形設計及尺寸之後常更受到歡迎。

布蘭可鑲嵌玻璃
威廉.約翰.布蘭可得以晉身為色彩研發大師全拜製作古式鑲嵌玻璃之賜,採用的是以口吹這種傳統手工所生產的片狀鑲嵌玻璃。這家玻璃廠接受多方委託製作教堂鑲嵌玻璃。華府國家大教堂中壯觀的玫瑰花窗就是其一。喬瑟夫.雷諾(Joseph Reynolds)採用布蘭可鑲嵌玻璃象徵性勾勒出《啟示錄》第四章聖約翰對天堂的描述:上帝端坐在寶座上,穿著閃耀的金色衣袍,身旁環繞著虹彩與24位戴著黃金冠冕的長老。

高大橙黃色漸層玻璃花瓶 瓶面帶紋理,瓶口呈喇叭狀,先以手工塑形,在置入模具內吹製。約1960年。高29公分。 60~70英鎊 MHT


華盛頓特區國家大教堂玫瑰花窗細部圖 1962年製。


海水綠吹製飾瓶 麥耶1970年代早期設計的作品。1970年。高26公分。 500~800英鎊 EOH


工匠標記
布蘭可對於產品的驕傲反映在它烙製的標記上,樣式是一個手工印製的BLENKO HAND-CRAFT (布蘭可手工製品)商標,使用時期從1930到1960年代;從1970年代開始,布蘭可開始採用新標記,圖樣是一個以吹模鐵管穿孔而成的黑色大寫字母B。這家公司也採行型號編製,前面兩碼是生產的年份,英文字母的S、M及L則代表器皿的尺寸。

橘色玻璃瓶 哈斯德設計,有淚滴造型的瓶塞。1962~67年。高46公分。 180~220英鎊 EOH


鮮綠色細長飾瓶 麥耶設計。1969~72年。高56公分。 500~700英鎊 EOH

7.

炭色玻璃瓶 哈斯德設計,有平頂狀瓶塞。1956~59年。高54公分。 400~500英鎊 EOH


細高黃色玻璃瓶 哈斯德設計,有廣口瓶塞。1958年。高52公分。 120~180英鎊 EOH

高大波斯蘭玻璃瓶 哈斯德設計, 瓶面有裂痕紋理並配有廣口狀的瓶塞。1959年。高73公分。 250~350英鎊 EOH


橙黃色漸層飾瓶 瓶面相當平滑,有喇叭形瓶口以及厚重的瓶底。約1960年。高29公分。 60~70英鎊 MHT


藍綠色矮胖玻璃瓶 麥耶設計,瓶塞的造型獨特。1965~67年。高36公分。 200~300英鎊 EOH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於赤貧如洗者來說,每一天都是災難,我們所要救的災難,並不是大自然所造成的,而是人為的。
  • 我們看到這麼多窮人爭相掏出腰包來買彩券,已經感到十分不安,再看到一些聰明人在電視上公開騙人,更是難過到極點。
  • 我最近偶然間看到一篇愛因斯坦寫的短文,文章中,愛因斯坦說他一直心懷愧疚,因為他的一生,得到別人的幫助實在太多,所謂別人,他特別強調包含已經死去的人,他又說,他覺得他向社會借了很多的債,因此他說他必須提醒自己,要為別人而活,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人人都應該為別人而活」。
  • 我們常常看到年輕人在烈日下打球,他們之所以在烈日下汗流浹背地打球,絕不是為了要鍛鍊體魄來報效國家,而是為了打球是很有趣的事。
  • 很多人以為只有學文法科的人需要有好的語文能力,其實學理工的同學一樣需要語文能力。
  • 教育部這種做法,非常正確,他沒有下令禁止了事,而是徹底地解決了學校廢料的出路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