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無線電追蹤 穿山甲年移範圍70公頃

【大紀元4月1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為了解台灣穿山甲生態特徵,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去年以無線電追蹤器追蹤發現,短則1天,長則一星期,穿山甲就要「搬家」,1年下來移動範圍可達70公頃。這是我國首次以無線電追蹤穿山甲,也是世界第二個追蹤研究計畫,相關數據仍在整理中,未來將發表在國際期刊。

列華盛頓公約珍稀動物

農委會林試所副所長趙榮台表示,台灣穿山甲被列為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二,屬「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台灣也將其列為保育類動物。雖然穿山甲在台灣生活久遠,但對穿山甲的了解卻十分有限。

有鑑於此,林試所在兩隻穿山甲身上放置無線電追蹤器,並在人為活動干擾少的宜蘭福山植物園野放。追蹤1年發現,雄穿山甲活動範圍達70公頃,雌的為25公頃,兩者活動範圍相鄰,卻沒有重疊。通常牠們在日落2到3小時後開始活動,活動3到6小時,日出前就會回家。除「搬家」外,每日活動範圍很小,約在巢位附近300公尺。

7天內搬1次家

林試所研究人員陳一銘指出,研究顯示,穿山甲每天都在挖洞,以做為居住與覓食之用,洞穴可深達2、3公尺,掘洞點則選在排水好、土層較厚的山稜線上,有時繼續挖別的穿山甲挖好的舊洞,牠們一定住在舊洞,有時1天換1個洞,最長則是住上一星期才「搬家」。

20年後將瀕臨絕種

曾有研究估算台灣約還有1、2萬隻的穿山甲,不過,在狩獵與山坡地開發壓力下,20年後穿山甲即將瀕臨絕種。陳一銘說,林試所去年也曾以穿山甲的洞穴數,來調查北部族群概況,平溪、萬里相對豐度較高,內湖、汐止、南港次之,烏來山區最低,大屯山區、安坑地區則沒有發現穿山甲蹤跡。

小辭典-穿山甲

台灣穿山甲屬於台灣特有亞種,體軀幹長約44到56公分,尾長31到35公分,除鼻部、腹面及4肢內側等,全身披有角質厚鱗以避敵害。

穿山甲晝伏夜出,通常穿穴蟄居,棲息於開墾地附近的雜木林或原始闊葉林。5百公尺上下為穿山甲最常出現的海拔高度,1千公尺為上限。

由於以螞蟻與白蟻為主食,穿山甲的器官也出現特化,像前爪相當長,不僅方便挖土,也可用來抓破蟻巢,而且當螞蟻四處奔散時,其會伸出長而具黏性的舌頭吞食,舌頭伸長時可達20公分。

穿山甲過去被獵捕後,用來製成皮革製品、鱗片製藥或避邪、製作標本與提供食用等,使得穿山甲面臨強大的生存壓力。農委會林試所曾估計,在1950到1970年代,僅為供應皮革生產而獵捕的穿山甲每年高達6萬隻。雖然皮革加工業已在1980年結束,衛生署也在2000年公告禁止穿山甲用在中藥材,但已使穿山甲族群大為銳減。(記者鍾麗華整理 )

圈養穿山甲 餵食人工配方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穿山甲以白蟻與螞蟻為主食,想要圈養相當困難。不過,台北市立動物園經過十餘年來救傷經驗,研發出替代螞蟻的人工配方,最近新加坡的動物園還希望提供食譜,連美國紐約布朗動物園也盼索取相關資訊。

台北市立動物園獸醫室主任金仕謙表示,過去動物園的穿山甲,6成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潰瘍,2年前不斷改良人工配方,以蠶蛹、麵包蟲、甲殼素、維他命、澱粉、蛋等成分來替代螞蟻。上月進行內視鏡檢查,穿山甲的胃長得很漂亮,不再有出血點的狀況,動物園今年也計畫把身體健康的穿山甲野放。

事實上,不少國外動物園曾圈養穿山甲都失敗,只有台北市立動物園不僅成功圈養,也是全世界唯一展示的動物園。

動物園裡的穿山甲都是受傷後收容的,不過因鱗片相當厚實,不僅無法進行聽診,且一照X光,全像得了肺炎,因此獸醫只好聽呼吸聲、依症狀等來研判其罹患的疾病;且因穿山甲體溫在33度以下,無法使用一般體溫計,獸醫特地去找了蛋糕櫃專屬的電子感溫器,插在穿山甲的肛門上。

1年平均有12到15隻穿山甲會送到動物園治療,金仕謙說,過去以五股、林口、新莊、八里、蘆洲一帶送來的最多,現在反而是石碇、新店、宜蘭山區居多。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