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灣NGO本土服務活躍 國際援助有待扎根

【大紀元10月28日報導】溫馨台灣情-NGO專題系列之八(中央社記者馮昭台北二十八日電)台灣非政府組織(NGO)發展超過五十年,從早期接受外援,由外國來台協助成立援助機構,到近年逐步發展援外扶貧組織,雖然台灣本土性社團相當活躍,但除了南亞海嘯等大規模災難時有大量社團募款援助災區,平日以長期投入國際救援為宗旨的台灣NGO相對較少。

從貧窮到富裕,台灣社會、醫療衛生的發展經驗應該是很好的外銷經驗,但是台灣NGO與國際NGO互動較少,台灣民眾較熟悉從事國際緊急救助的團體應屬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慈濟和台灣世界展望會等。

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所長王振軒分析,台灣援外扶貧組織的成立分成兩類,一是早期由國外NGO來台扶植設立,在成長茁壯後,逐步在台募集資源援助國外,台灣世界展望會即屬此類;另一類本土型社團則以慈濟為代表。

一名資深NGO社工說,在台灣募款,小孩比老人容易,國內救助比國外救援容易。台灣捐款人普遍主張將資源留在國內,「台灣還有很多窮人要幫助」的想法,使得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這類非本土救援的NGO,募款格外吃力。

在美主修非營利事業管理的開南管理學院講師張瑞菁指出,美國大型NGO設有專門募款單位,提出完整計畫,可以吸引長期固定捐款;台灣募款能力最強的是宗教性組織,信徒自發性捐款,台灣從事援外工作源於外交,部分NGO長期倚賴政府補助,一旦政府的資助沒了,NGO幾乎沒有募款能力。

開南管理學院通識中心助理教授裴晉國分析,獨立人道救援組織需要民間力量和時間累積公信力,成立於法國的「無國界醫師組織」是經過長時間才成為全球最大獨立人道醫療救援組織,若是從外交出發,難以長久。台灣國際援助較成功的應屬慈濟基金會和路竹會,兩者與「無國界醫師組織」有些類似,都是民間自發成立的組織。

裴晉國指出,台灣NGO募款能力較高的除了宗教性組織,還有企業設立的基金會,實際訪談中顯示,台灣的企業基金會最大捐款人就是自己的企業,在美國,即使是比爾蓋茲基金會,由於成績顯著,外來捐款不斷。

第二層問題是,台灣企業成立基金會的目的是塑造企業形象,因此企業基金會雖然擁有較多資源,但無論是環保或扶貧,皆以本土服務為唯一選擇,幾乎不會想要從事國際援助。

台灣NGO在國際援助領域較弱勢,王振軒認為,原因之一是台灣NGO偏向單打獨鬥,美國有國際開發機構(USAID)主導國際人道救援,援助款項有百分之八十來自民間;日本發展國際救援歷史短,但日本採取策略路線,成立日本平台,一旦外國有需要援助的訊息,日本平台會先派員進入災區評估需求,成為國際救援平台。

還好台灣NGO已注意到問題所在,在人道醫療救援方面,成立「台灣民間援外聯誼會」,改變以往臨時性結盟關係,同類型社團不再只是各做各的,每個組織可以發揮自身的專長,在遇到障礙或資源缺乏時,也能協力解決。台灣NGO的下一步,也是比較困難的一步,則要透過宣導,慢慢改變捐款人對援外的陌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