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悠遊台北 各具特色捷運車站成首都意象大門

【大紀元1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七日電)從「馬特拉不拉,自己拉」的草創階段到目前,台北捷運系統已從蓽路藍縷的道路走過,旅次也突破百萬人次,如今,捷運已成了市民生活必需,各具特色的捷運車站也成了首都意象大門,值得民眾細細品味。

台北捷運除木柵線及未來的內湖線,大多路線都屬地下潛盾施工,車站也多位處地下,除了聯合開發案外,出入口多位處街道一隅,但站內則充斥公共藝術及明亮造景。

至於在戶外站體設計上,自然以先從北市第一條通車的中運量捷運線的木柵線看起,受到高架建築及支撐荷重限制,木柵線的車站設計採取現代建築造型,以鋼材及玻璃表達出現代化都市中的交通科技感官享受。

淡水線上,以鋼纜懸吊中國式屋頂的劍潭站、以空間桁架及玻璃創造出明亮大跨度空間的北投站、以現代建築的材料表達紅毛城意象的淡水站等,都以本土或中國式建築構架為設計意象,劍潭站還因此被列入北市地標之一。

但隨著城市的成長,各車站在公共區動線交結或駐留處地坪及天花方面,逐漸運用線條變化、圖案拼貼、顏色轉換等手法創造視覺焦點,結合公共藝術創作,營造車站內部空間之變化及藝術氣氛,尤其是信義線大安森林公園站,聚寶盆造景堪稱一絕,把陽光、綠意及流水都引進地下空間。

以尚未完工的蘆洲線為例,因工程範圍及地方特色容易定位,且地名源自以往被稱為「鷺洲」或「蘆葦之洲」,因此,蘆洲線五座地下車站設計主題以「白鷺鷥」為主軸,利用水鳥迎風、戲水、飛翔等特質,創造風、水、蘆、沙、圃等連續性副主題與水鳥的關係,形成各車站獨有的。

內湖線為木柵線的延伸,屬中運量系統,除大直站為地下車站外,其餘十座高架車站也配合當地環境特質及人文特色,區分為「住宅城鄉風貌」、「商業休閒環境」、「工業科技景觀」等三個造型設計,串聯塑造一條「空中之河」,並設定全線設計主題為「湖城故事」。

以內湖線首站「劍南站」為例,就形塑成進入內湖「湖城」的重要入口,捷運局在車站造型上採用雙山峰造型,明確強化「湖城」起點的門戶意向。同樣的意念構思也展現在機場捷運上,未來雙塔造型的捷運車站將聳立台北車站管制區內,除歡迎歸子回國,也似同展開雙臂迎向國外來台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