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認識原住民族 原住民族年節大不同

【大紀元1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思瑋台北二十九日電)黃曆新年期間,台灣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這是民眾放大假、歡渡年節的好時機,但是,可曾想過,在這片島嶼上的原住民族如何慶祝年節,而他們年節的日期又與一般熟知的農曆年節有什麼不同呢?

根據台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的資料指出,現有的十二族原住民族中,各有自己所屬的傳統文化祭典,而各族對於文化祭典的重視程度,就如同漢族人的農曆新年一般。

原民會教育文化處表示,一年之中,原住民族各族的祭典日期與意涵各不同,其中,原住民人口數最多的阿美族在每年七月中旬到八月之間,各部落都會舉辦慶祝豐收的「豐年祭」,除了感謝祖靈的庇祐,讓族人在過去的一年中衣食無虞,也請祖靈繼續庇祐族人在新的一年能夠逢凶化吉。

排灣族人除了每年九月到十月舉辦的豐年祭外,「五年祭」更是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典,族中的傳說是排灣先祖為了避荒年,將七名子女分開各自謀生,並且約定每五年,長者必須手持竹竿帶領全族大小回家團聚祭祖,現在屏東縣來義鄉裡仍有文樂、旺嘉、古樓、南和四村維持五年祭的傳統。

卑南族為了訓練男子氣慨,會在每年十二月的第三個週休二日舉行「少年猴祭」,而少年猴祭是卑南族所有歲時祭儀之首,唯有猴祭之後其他祭儀才得以展開,參加猴祭的成員,以十三至十八歲的男孩為主體,在猴祭的前夕,少年們要自己做好弓箭和矛,並在上面刻劃美麗的花紋。

猴祭當天,父母俱存的少年們必須到喪家除晦氣,並用自己製作的弓箭和矛來刺殺豢養一個多月的猴子,並將猴屍丟棄在部落外,目的在訓練少年學會割捨,也象徵部落在這一年中,所有不好的東西都隨之丟棄,日據時代以後已經改用草編猴子替代。

位居離島,以捕魚維生的雅美族人(達悟族)最為人熟知的即是「飛魚祭」,飛魚祭在每年的二月至三月間舉行,目的在祈求新的一年中,能有豐富的漁獲。

以獵人文化著稱的布農族人,每年四月到五月之間都會舉辦「打耳祭」,祭典中男孩必須以弓箭射中掛在樹枝上的鹿耳,以彰顯男性的狩獵能力。

賽夏族兩年一度的「矮靈祭」,是賽夏族最重要的儀式,時間在農曆的十月十五日,每兩年舉辦一次小祭,每十年舉辦一次大祭,每到這時候,外地的族人都會趕回來,以最虔敬的心要求矮靈寬恕,並向矮靈祈求豐收。

鄒族的「戰祭」是以祭拜天神和戰神為目的,通常在鄒族會所及其廣場前舉行,是延續鄒族精神最重要的一項祭典。在以前,戰祭舉行的時間並不固定,通常在勇士征戰榮歸,或者是男子集會所需重建或修建的情況下,由部落長老商議後才決定是否舉辦,但現在演變為每年二月十五日舉行的固定祭典,並由達邦和特富野社輪流擔任祭典儀式。

除此之外,還有魯凱族每年八月十五日左右,舉辦的「小米收穫祭」、邵族人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舉辦的「播種祭」與農曆七月初三舉辦的「拜鰻祭」、噶瑪蘭族在農曆新年前一兩天舉辦的祭祖儀式,以及泰雅族與太魯閣族不定期舉辦的「祖靈祭」等。

教文處提醒,各地舉辦節慶的時間是以各部落的決定為主,所以,如果要知道各族年節的時間,最好是打電話到各地鄉公所詢問為準,同時,也要了解和學習各族的禮儀與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