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新年廚餘動動巧思 環保回收又避免惡臭

春節廚餘大作戰系列報導一

【大紀元1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二十八日電)黃曆新年期間不收家戶垃圾,在台灣人過年大魚大肉的傳統下,如何處理大批為患的廚餘,頓成家庭主婦最頭疼的問題,家事專家表示,其實只要動動巧思,利用簡便的回收桶及冰箱,就能將廚餘再利用製成堆肥,更可避免因囤積而發出惡臭。

今年新年假期長達八天,相對的連續停收垃圾的時間也較往年延長,全國各地清潔隊多休息至初三 (三十一日)後,才會恢復正常垃圾清運工作,如何應付這段期間所產生的大量廚餘,便成為婆婆媽媽們新年的第一場硬戰。

曾任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長期投入廚餘回收推廣的環保媽媽林貴瑛表示,台灣人過年講究「豐盛」的團聚氣氛,習慣上都會採買較多的菜餚,因為買多、煮多,所以廚餘量通常會激增,在不能丟垃圾的新年假期中,極容易產生儲存及惡臭、衛生問題。

她建議,這個時候,不妨試著將廚餘區分為葷食及植物性主食兩大類來處理,體積大、佔空間的葉菜、果皮等植物性主食廚餘,可以先行將水分瀝乾,再使用剪刀裁剪成個別較小的尺寸,再放進盒子或塑膠袋內,利用冰箱儲存,即可避免發臭及滋生蚊蠅。

雞、鴨、魚、肉等葷食類的廚餘,則可以利用廚餘回收桶或簡易的保麗龍盒子,進行堆肥處理,只要利用隨手可得的泥土,以一層廚餘、一層泥土的方式堆疊,就可以防止臭味溢出、並吸收多餘的腐水,是在自家小陽台即可動手DIY的堆肥方式。

林貴瑛指出,但這種堆肥方式,由於需要的腐熟時間較長,因此,並不適合儲存空間有限、且每日廚餘量不少的現代都會家庭長期使用,而在類似新年這種短期無法清倒垃圾的時刻,卻不失為環保又衛生的應急好方法。

她強調,想要避免新年家中廚餘為患的危機,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在於要有「綠色飲食」的觀念,即吃多少、買多少,家庭主婦採買時應把握「適量」甚至「少量」的原則,才是對健康、養生、荷包及環境都有利的最佳作法,免得年年有餘不成,倒成為年年有「廚餘」來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