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心理

怕黑不是病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曾說,恐懼是與生俱來的特質,這些恐懼包括了怕黑、怕鬼、怕一些不知名的東西。

一般來說,孩子的恐懼可以分為四類:

(1.)嬰兒型的恐懼:包括怕光、陌生人,以及巨大的聲響,這些恐懼多半在三、四歲左右便會自動消失。

(2.)黑暗恐懼:怕的事物當然是黑暗及黑暗中的幻想人物──魔鬼。這種害怕以學齡前後的孩子居多。

(3.)常態恐懼:例如怕蛇、怕老虎、怕鱷魚、怕上臺演講等。

(4.)病態恐懼:所謂病態恐懼當然是指對不該害怕的東西產生害怕而言,例如害怕學校、害怕紅色、害怕繩子或害怕獨處等。

  

一般來說,孩子的黑暗恐懼,即使忽略不管,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動克服。不過,幫助卻可以使孩子早些掙脫黑暗恐懼的伽鎖。

恐懼除了可能是與生俱來的特質外,根據近代心理學家的說法,也有一部分來自心理問題、模仿與學習。例如:突如其來的巨變。比方說有一天黑夜,孩子正在家中欣賞卡通片時,突然闖進了兩名歹徒,把他父親殺害了,並將家人的金飾洗劫一空,這種經驗便可能致使孩子對「紅」色(代表血)及黑暗產生極度恐懼。類似的個案,在我臨床的病例中曾見過一位。

父母的危言恫嚇。小時候的鄉下,由於農忙,父母親無暇照顧子女,往往會「造」出很多能幫他看管小孩的「黑夜保姆」──如「再哭,魔鬼就會把你抓走了」、「再不乖,小心野狼會吃掉你的舌頭」、「晚上出聲音的小孩,最容易被巫婆抓走」等等。在如此深具威脅意味的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能不憂、不懼、不害怕嗎?

幻想的產物。三至六歲是孩子的幻想階段,六歲到九歲的小孩想像力異常豐富,這樣的小孩,往往會在自己的週遭編織出與現實不符的人物,甚至因而產生恐懼。

  

從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論」來看,孩子起碼得在七歲以上,才慢慢懂得現實與幻想間的區別及差異,在此之前,何妨讓孩子沈浸在自己編織的夢幻裡呢!甚至聽聽孩子的幻想故事,比方說你可以問孩子:「黑暗裡的那隻大怪物,後來怎麼囉?」「牠變成了野貓之後,又做了什麼事?」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抒解孩子的恐懼,更可為你建立良好的「親子之情」。

如果你們是個忙碌且不常見著子女的家庭,那麼孩子的「黑夜恐懼」,還有另一種可能的原因──索愛。

因為唯有當他表現得害怕、恐懼不安時,成人才會給予關懷。長久的制約,孩子「只好」養成懼黑的習慣了。

不論孩子怕黑的因素是什麼,父母多給孩子意味著「安全」與「愛」的關懷總是必要的。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