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信仰

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及其一生(三)

《懺悔錄》:心路歷程的象徵與寫照(5)希坡城中的聖人

【大紀元9月21日訊】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及其一生(三)

《懺悔錄》:心路歷程的象徵與寫照(5)希坡城中的聖人

……在自身以外尋求幸福的人,

很容易感到失望。……

聖‧奧古斯丁

西元三九一年,奧古斯丁已三十七歲了,快要到了所謂「四十不惑」之年了。自從回到家鄉後,他到目前已隱居過苦修約有三年之久了。一日他為了幫助一位友人歸主,前住離他家鄉不遠的希坡城(Hippo Regius)。當他在教堂裡禱告時,人民忽然包圍他,向他歡呼,並請求當地的主教瓦勒留(Valerius)立奧古斯丁為當地的長老。

由於人民的愛戴,他就在此地任此職位達五年之久。在這期間,他為希坡城建立了第二個「修道院」。本來在非洲只有主教才有權講道,但當地的主教瓦氏,特將此權授給奧古斯丁。他運用了驚人的口才,將在殉道士紀念教堂中須要舉行宴會的惡習廢除掉。他還是繼續反對當時依然盛行的摩尼教。當時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磨尼教博士名叫福都納(Fortunutus),在一次公開的辯論中,被奧古斯丁駁得體無完膚,慚愧至極,從此離開希坡城,不敢再回來。非洲教會在西元三九三年召開會議時,奧古斯丁應眾主教之請,在會中發表了關於信仰和聖經的論文。

西元三九六年,希坡城的主教瓦氏,因年紀老邁,且恐奧古斯丁被別的地方請去,故堅請他升為副主教,同年瓦氏去世。奧古斯丁繼任為希坡城的主教。

奧古斯丁就任主教時,正值四十二歲的盛年時期,他原先想要以修道生活終其一生的,但由於天命要他出任主教之職,以發揚「福音精神」,所以他只得離開他建立的「修道院」,但他並不拋棄初衷。他將自己的主教住宅,改成像「修道院」一般。他與當時的教士共同生活,凡物公用,近乎節慾,幾乎完全蔬食。

他在這裡訓練了許多教會人才。據那位寫奧古斯丁傳記的坡西丟(Possidius)說,奧古斯丁的學生和朋友中,有十個作了主教。由於奧古斯丁把「修道」和「教士」生活打成一片,無形中就形成了所謂的「奧古斯丁修道派」的創立者。這種修道院在當時的北非,由他的學生仿效而建立起來,後來發展到歐洲。(十五世紀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原先就是一位「奧古斯丁修道院」的修士。)奧古斯丁也為那些歸依天主的婦女們建立了同樣的宗教團聽,其中一個就是由他的姊妹主持的。

主教之職,雖不是奧古斯丁所求,但他既身為主教,便竭盡心力的為之。他非常注意日常工作;不時的救濟貧弱,牧養教會。他時常講道,有時一連五天,一天兩次。他的講道辭充滿了「智慧」與「愛心」。自從他返回非洲後,從未遠行過,但他的通信廣及當時羅馬帝國的各地,因此也傳播了他對當時問題所作的解答。

抵禦邪說異端,維護天主的正教,乃是奧古斯丁當時義不容辭的責任。他曾多次跋涉,去參加為了解決各種爭端,以及處理教務的會議。其中他曾參加在迦太基舉行的西元三九八、四○一、四○七、四一一和四一九年的會議以及四一六年和四一八年在米利維(Mileve)所召開的會議,而將他的精力貫注其中。

然而,在工作之餘,奧古斯丁不斷的從事著述。就任主教時,他已是「不惑之年」了,他的思想已臻成熟,他不但對《聖經》的研究精深,而且也隨著他的年歲之成長,更使他的著作變得愈有系統化,他的這些著作,對後世教會的信仰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奧古斯丁在服務上帝和教會上,可以說是三十年如一日。西元四二六年,他已是七十二歲的老人。由於發現自己年老氣衰,無力負許多繁重的主教職務,乃選立了他的友人紇拉克流(Heraclius)為繼承人,分擔他的職務。

西元四三○年六月,當時的蠻族萬達人(Vandals),四處燒殺搶掠,進而圍攻希坡城。然而奧古斯丁乃不為戰火所動,依然努力工作,時至八月時,他害了十餘日的熱病。他在病中時常祈禱,重複念誦牀旁和牆上所錄的「詩篇」,每在感動中默默流淚。

八月二十八日那天,他安然的離開了這個使他受苦、鍛鍊和得救的塵世,進入了永恆安息的天國,享年七十六歲。奧古斯丁並沒有立遺囑,因為他一生自甘清苦,除了將他的圖書贈給教會外,別無其他的財產。然而他留給後世的精神遺產,乃是無價之寶。

奧古斯丁死後不久,蠻族萬達人攻入希坡城,幾乎燒燬了整個的希披城,但奧古斯丁的教堂和圖書館卻奇蹟的被保留下來。

奧古斯丁的一生,有戀愛、有成功、有失敗、有喪母之痛,又有失子之苦。在人生的「過程中」,他學知了「成功」和「失敗」或是「充實」和「空虛」,都必須由人以「幸福」和「痛苦」的「自覺」去衡量。在他一生中,深深的在精神上受「靈、肉」合一的困擾,在思想上受「自由」和「命定」之間的衝突爭鬥過。但他那一股強烈追求「真理」的慾望不止。因此,他有理想,肯上進,犯了無數的過錯,但勇於認錯,勇於改過自新。他認為「善人」和「惡人」的分野,不在乎他「犯了多少過錯」而在乎他「肯不肯改過」。

奧古斯丁一生都在這樣的努力過程中渡過。他真不愧為是一位「過程中的存在自覺者」。

本文整理自:《自我覺醒的卑微種子》 石朝穎 著@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