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G7登場前 OECD及IMF認為人民幣應更具彈性

【大紀元9月1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七日綜合報導)七大工業國 (G7)財長及央行總裁會議即將在華府登場,要求人民幣升值壓力再現,包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與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皆認為,更具彈性的匯率將有助於中國經濟;而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發改會)副主任王春正表示,要求中國讓人民幣更具彈性是「合乎情理」。

美國與歐洲指責中國蓄意壓低人民幣匯率,藉此取得出口競爭優勢,因此不斷向中國施壓,促其放寬人民幣匯率。

根據OECD在16日公佈首份中國經濟調查報告指出,中國政府應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以支撐國內經濟和金融改革,控制通貨膨脹。

OECD指出,「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將有助中國政府抵禦通膨進一步上升的風險,更便於政府運用貨幣政策解決國內問題,增強市場力量對銀行利率的決定。」

OECD並表示,中國過去10年的通膨率幾乎是美國的8倍,是西歐的4倍。

王春正則在北京記者會上表示,「類似的政策建議合情合理,而匯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主要元素之一。」

不過,隸屬新華財經旗下的新聞單位MarketNewsInternational在8月31日曾報導,發改委與商務部反對中國人行進一步改革人民幣。

報導引述未具名消息來源指出,中國國務院雖然已通過人行提出的人民幣匯改體制方案,但政府內部對人民幣升值內容細節則出現不同聲音。

報導指出,國家發改委反對按照人行的計劃削弱該組織權力,而商務部則擔心人民幣升值可能損及中國出口競爭。

據了解,由於中國政府內部意見不一,各方仍未達共識,中國至少在2006年下半之前,不會再次讓人民幣升值。

中國人行7月21日意外宣佈,人民幣匯率立即升值2.1%,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並讓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浮動,結束十年來人民幣兌美元釘住在8.3元人民幣上下的匯率機制。中國央行維持人民幣兌美元0.3%的日波幅。

王春日表示,人民幣重估是中國匯改「重要的一步」,而人民幣是否進一步重估需考慮中國經濟狀況。

他補充,「人民幣匯制係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但也需考慮整體經濟狀況。」「重要的是維持中國經濟穩定,不單是為了中國經濟,也為了全球經濟。」

另一方面,美國銀行首席經濟專家Mickey Levy日昨在香港說,「最終實現匯率浮動有理論根據。固定利率和大量外資流入將導致通膨上升。」

七大工業國財長及央行首長會議23、24日兩天在華府登場,根據日財相谷垣禎一的說法,高油價、人民幣及全球經濟等將是這次會議主要的討論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