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

英雄自有少年時—巨星周潤發的童年趣事

【大紀元8月4日訊】(中華網8月4日報導)從中環5號碼頭或香港仔碼頭搭乘往來索罟灣或榕樹灣的小渡輪,船程約30分鐘,便可以抵達南丫島。香港有大大小小二百多個島嶼,南丫島是大嶼山和香港島之外的第三大島,古名舶寮洲。它位于香港島的南面,被四面的海水包圍著,面積約14平方公里。島上山巒層疊、竹林茂密、村落星散、綠樹成陰、海灘平緩,好一派幽靜的農村景象,是旅游休閑度假的胜地。

  在南丫島旅行,花上几塊錢,就可以嘗嘗當地人自制的缽仔糕、茶果、豆腐花、魚蛋。若是成幫結伙,那一定要吃吃海鮮。這一帶有許多海鮮酒家,正午時分,食客盈門,一片喧囂,侍者不停地穿梭往來,招呼著客人。洪圣爺灣是南丫島其中一個泳灘。海灘上有度假屋,以及燒烤設備。不管是島上的居民,還是游客,都喜歡在這里看海,暢游,撿拾貝殼。

  南丫島不僅有美味的海鮮,更有奇麗的風光,四處皆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在這里洋人和華人几乎各占了一半,而住在這里的年輕華人也常是一副古怪的裝扮,充滿了异國情調,人們自由的生活方式又充滿了嘉年華式的嬉皮气氛。生活放蕩不羈的人、渴望自由的人愛到這里來,因為在這里容易讓人忘掉喧囂的香港,就像處身于一個生活的別處。

  值得一提的是,南丫島是香港最早的考古出土所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便已有文物出土,表明這儿在遠古時代已有人聚居。大部分香港現存的新石器時代文物都在這個島上出土,是香港考古研究的重要地點。

  南丫島上的居民大多住在北面地勢較平坦、可用作耕地的榕樹灣一帶。在北段公立小學附近,有一幢三層小樓,門窗緊閉,報箱里是過期的派送廣告單。誰也不會想到,這就是香港影帝周潤發出生的地方。周潤發成名后將母親接到香港島,老屋便租給了他人。

  饅頭泡在稀飯里

  周潤發祖籍廣東寶安,先輩于1889年遷居香港。

  1955年5月18日周潤發生于香港西南面的南丫島。父親周容允,母親陳麗芳。兄妹四人, 周潤發在家里排行老三。





  然而功成名就的周潤發,并沒有像大多數“暴發戶”那樣驕奢淫逸“一發不可收拾”,變得牛气沖沖、頤指气使。周潤發雖然一口气買了五部汽車,但他并沒有請司机。

  同樣是在那次面對媒體,周潤發道出了自己心聲,正視曾有的自卑感——

  “后來,我一輛一輛地賣掉了,坐巴士一樣很開心。”周潤發坦言。

  記者:“心理上滿足過了。”

  “對!別人有的,我也有過,以前我窮的時候有自卑感,但我‘發’了以后,人家有的我也有,也就沒自卑感了。”周潤發說。

  許多社會名流,都是窮苦出身,一朝發達,就迫不及待地或是買豪華汽車招搖過市,或是買了大洋樓享受一番,差不多也是這种心態。周潤發的揮霍适可而止,完全是受了母親的影響。周潤發的媽媽十分節儉,到他當上“影帝”,家中都不肯請佣人,不肯請司机。周潤發的媽媽甚至說:“如果你要請佣人,不如把佣人錢給了我。”周潤發非常孝順,也就不敢違背母令。

  周潤發說:“母親是耕田出身,平時節省慣了,不該節省的也節省,每天到菜市場買菜回來,那种紅色的塑料袋,她也舍不得丟,洗洗干淨收藏起來,那些綁魚的水草,她也收藏起來,堆滿了床底下,像寶貝似的不肯丟掉,我叫她丟,她就發火,不准我碰她的東西。那些舊衣服,就剪碎做拖布,也舍不得買拖把,有一回我看不過去,到超市買了几條毛巾回來做洗碗布,她一看賬單,就當堂肉疼說,她洗臉的毛巾也不及洗碗布貴啊!我花錢從來不敢告訴她,免得她老人家‘肉疼’,她一輩子做慣工作,如果家里請了佣人,說不定佣人整天坐著享受,我媽媽要伺候佣人呢!”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但又仔細一想,哪個女明星要是嫁給周潤發,肯定婆媳不和,除非娶了一個不是明星的普通鄉村女子,比她的婆婆更節省,那才是婆婆心中的“好媳婦”。這种猜想后來完全應驗在周潤發的前妻余安安身上,這是后話,暫且不表。因為周潤發的媽媽太像每一個中國人的媽媽,菩薩心腸、相夫教子、勤勞節儉,善待每一种事物,既物盡其用又不暴殄天物。

  被酒店炒魷魚之后,周潤發又到郵局干起了只需體力不需腦力的工作,每天把堆積如山的郵包搬上郵車,一天要搬几百包,連續几天下來,周潤發感到筋疲力盡。這樣總共干了沒几個月,又被炒魷魚。如此反复,炒魷魚竟成了周潤發的家常便飯。

  在周潤發跨入演藝行業之前,做的最后的一份工作是在半島酒店商場內一間攝影器材公司服務。他對這份工作很滿意,也對攝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一興趣一直保持到他名滿天下之后,保持到如今,周潤發成了圈內外公認的攝影發燒友。

  為了裝飾好友的發型屋,他貢獻了一輯黑白照片,以剪發用具為題材。而在發嫂陳薈蓮口中,他對攝影的態度率真且頑皮。發嫂坦言,自己并不喜歡攝影,甚至有一點怕。但与一個熱愛攝影的丈夫朝夕相對,她自然成了“御用模特”。她曾替周潤發當過兩次模特儿,而周潤發靈感來時,甚至連她敷面膜也要拍。不少人以為,周潤發家中一定放滿攝影器材,發嫂卻說,雖然花得起,但周潤發一向很節儉,“他連數碼相机都沒有。用舊了一部相机,賣掉后才會買新的。”

  香港影壇有兩位大哥級的人物,一位是成龍,一位是周潤發。他倆都是吃過苦的人,都是從社會的最底層一點一滴完全靠自己的打拼,才贏得今天的地位。對于大哥成龍,人們的評价通常為:勤奮、敬業,一個好人,真的漢子。對于大哥周潤發,要想用一兩句話來形容可就難了,盡管他与成龍一樣勤奮、敬業,是個好人、真的漢子,但是周潤發還有太多太多其他的魅力令人無法抗拒,比如那份淡淡的滄桑感,那种屬于成熟的智慧与豁達,那副隨心隨性、摯情至愛的神態……

  人們都說,如果讓70年代人只選擇一個明星、一個偶像、一個英雄,他只會是周潤發,不會是其他人。他面龐之上、眉宇之間的那份俏皮、任俠、蒼涼、豪气……深深淺淺得烙印在這10年間的影像記憶里。——電視從許文強開始,禮帽、西裝、風衣,以及用白紗巾輕擦鼻子的動作;電影從小馬哥開始,身披黑色風衣、手持兩把左輪、嘴銜火柴梗的形象。

  有時很難捕捉銀幕上的周潤發到底帶著的是一种什么樣的姿態和表情,卻凝結著親和力、感染力和永不受屈辱的英雄气概。周潤發塑造的形象,完全不同于張國榮的妖嬈,梁朝偉的文弱,周星馳的無厘頭……哪怕是演黑幫殺手,他都几乎不帶一絲偏執和病態,完全是原生態的人性表演,卻達到一种極致。或許這一切正是跟他出生于香港南丫島的農家有關;跟他貧窮困苦的童年有關;跟17歲輟學工作,做過送貨小弟、推銷員、服務生等等職業的复雜經歷有關。正是這种歷練和生命體驗轉變為他人永遠無法模仿的气質,也形成了曠達、率性的角色性格。

  返回頭來,看今朝,仍是這些在七八十年代開始崛起的演員還在支撐香港電影,還在堅持不懈地更新自己,拍出一部部精彩作品。

  再看九十年代末期和二十一世紀初這几年出現的港台明星,几乎都是過眼云煙,根本沒有在觀眾心中留下什么具體的藝術形象。很多年輕人的走紅,不是靠父母,便是憑一場場“按下葫蘆又浮起瓢”緋聞。什么撞車事件、打人事件、寫真集、姐弟戀、包養、吸毒,這些膚淺的炒作,人們已見怪不怪,只是大家不再稱影視為 “藝術”,而改叫“娛樂”。

  試著想一想,周潤發在尚未跨入演藝界之前,用后來持槍爭霸上海灘的手做了搬運工;用一雙掃平銀屏的腿做了信差;用一副賭神的經典笑容去做了推銷員。相信,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無不動容。(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