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嗜賭猴子」揭示冒險行為的神經機制

【大紀元8月29日訊】科學家最近在猴腦中發現了負責對個體行為的風險性進行評估的神經通路。這項通過對猴子進行投機選擇獎勵試驗而獲得的新發現,可能讓科學家得以深入瞭解人類熱衷於各種冒險行為,如賭博,不潔性行為,吸毒,飲食無節等。

據《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23日報導,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生物學家普萊特(Michael Platt)和麥考依(Allison McCoy),用屏幕給兩個雄性獼猴呈現兩個目標光斑,猴子看其中的一個光斑將得到「保險」的獎勵,即它每次可以得到恆量的果汁作為獎勵,而看另一個光斑將得到「冒險」的獎勵,即猴子每次得到的果汁量可能多也可能少,但總平均量與「保險」獎勵相同。令他們驚訝的是,猴子明顯的傾向於冒險。

在下結論之前,研究者認為有必要排除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由於實驗過程冗長乏味,使猴子們傾向冒險以求調劑或改變。他們修改了實驗設計,使實驗過程看起來更有趣一些,每次呈現光斑都使用不同顏色的光,結果發現猴子們的反應一如從前。

普萊特表示,猴子們的這種冒險傾向完全屬於非理性行為,因為依據平均價值論,「冒險」和「保險」所得到的獎勵數量的平均數是完全一樣的

在接下來的實驗中,他們改變了獎勵方式,使「冒險」獎勵的總平均量低於「保險」獎勵,結果猴子們仍然對這種虧本的「冒險」情有獨鍾。

普萊特表示:「猴子對於賭博行為的熱愛十分相似於人類的經歷,那些狂熱賭徒難以抑止的賭博慾望就是最好的證明。當猴子通過冒險得到一次超常獎勵之後,這種經歷將會在記憶中被無限放大,而賭博的損失則被快速驅逐出了記憶,因此猴子鍾情於冒險實際上依然是對更多獎勵的追求。」

至此普萊特他們自信已經建立了可靠的研究賭博行為的動物試驗模型。可以進行神經機制的試驗研究了。 科學家在猴子的大腦中插入了一根微電極,電極的位置處於腦部的「獎勵中樞」(人類同樣擁有這一部位)。結果發現,該腦區神經細胞的活動,與動物的行為反應相當吻合。隨著目標風險係數的加大,該部位神經活動也變得更加活躍,與此同時,猴子選擇高風險目標的頻率也呈直線上升。進一步的分析還發現該部位神經活動只反應風險的程度,而與其後所獲的獎勵無關。

普萊特和麥考依相信他們發現了冒險行為神經機制的一部份但還不是全部。因為他們認為所謂「獎勵中樞」絕不是唯一參與個體風險評估的腦區,它只參與評價事物是否有價值,據此決定如何行動。但是本研究對冒險腦神經通路的定位,將為進一步的冒險腦區定位奠定基礎。例如,通過對目前發現的神經通路進行「順籐摸瓜」就可能發現參與決定主觀效用和與獎懲有關的腦區。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