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沙龍獨斷 勞工黨式政客

【大紀元8月15日訊】〔自由時報編譯陳泓達╱綜合報導〕在五十年公職生涯中,以色列總理沙龍出將入相,換來以國民眾的兩極評價:有人說他是戰犯,也有人視他為英雄;有人說他是莽夫,也有人認為他天縱英明;有人說他是騙子,也有人視他為救世主。

但自從他提出「分離計畫」,決定撤離加薩走廊和上約旦河西岸的猶太屯墾區後,七十七歲的沙龍似乎終於找到他的定位,支持他或反對他的人一致認為,他是一個「勞工黨式政客」(Mapai-nik )。

英國週日泰晤士報14日報導,「勞工黨式政客」出自老勞工黨領袖兼總理本古里昂的行事風格,即一種不容情緒左右的務實獨斷原則。本古里昂被以國民眾奉為國父,廣受多數人景仰,卻為極端民族主義右派所不喜。

雖然以國片面撤離計畫頗受西方領袖推崇,將沙龍吹捧為和平締造者,但他其實並沒有任何理想主義的衝動。正如支持撤離的多數以國民眾,對沙龍來說,撤離的目的非關和平,既不是要化解巴勒斯坦人的敵意,亦非徐圖一個新的開端,更非刻意營造互信、彼此尊重的氛圍。

近五年來的以巴關係已扼殺雙方謀和的可能性,近一年來的武裝衝突更不知將伊於胡底。因此,片面撤離的目的只是脫困,結束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人的團團包圍。

沙龍並未掩飾他的遺憾。相較於其他政治人物,沙龍向來支持屯墾運動,也是屯墾區的主要擘畫者。在提出撤離計畫後,沙龍曾表示,若加薩和上約旦河西岸地區的以色列屯民人多勢眾,他將不會予以撤離。若這些地區的屯民能像約旦河西岸邊緣地帶一樣建立大型社區,他會設法保住這片取自一九六七年6日戰爭的戰果。

沙龍最近表示,以色列人企盼在所有以色列領土上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只可惜我們無法實現這個夢想」。

撤離行動將自15日展開,背後驅力是自助的務實原則:將損失降到最低。九千名屯民置身於數百萬懷有敵意的巴勒斯坦人之間,不僅不利於以國安全和民主,沙龍最主要的考量,或許還是以國的人口結構。

由於阿拉伯人出生率與日俱增,猶太人口在其領地上的些微優勢可能很快就會被超越,撤離加薩和上約旦河西岸也等於甩開兩百萬巴勒斯坦人。

在前總理拉賓於一九九五年因奧斯陸協定遭極端份子暗殺後,沙龍成為右翼聯合黨大老,擔任總理後更以強硬政策贏得以國民眾支持。沙龍首屆任期是不折不扣的鷹派作風,但在2003年年初連任成功後,他也像比金、裴瑞斯、拉賓和納坦雅胡等強硬派前總理一樣改採務實立場,但沙龍的創舉是在未和巴勒斯坦協商的情況下決定片面撤離,並將以國安全委由軍方負責,而非尋求和平協定。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