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最低稅負信賴保護誰認定? 讓專業說話

【大紀元7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許湘欣台北三十日電)儘管最低稅負「所得基本稅額條例」草案才剛開始在行政院審議中,財政部、經濟部與企業界對於最低稅負的拉鋸從未間斷,最近因經濟部提信賴保護原則認定應由經濟部負責,再度引發彼此爭議,其實,所有法令若能回歸專業、執行專業,這些紛爭應可平息。

財政部長林全最初提最低稅負方案時就曾表示,若最低稅負通過實施,過去企業已獲得的免稅,可不受最低稅負限制,例如五年免稅,可一直享受到期限結束為止,也就是所謂「信賴保護」原則。從那時候起,各界尤其是學者就對於是否有必要提供「信賴保護」產生異議。不過,財政部七月十三日將最低稅負草案定名為「所得基本稅額條例」草案送到行政院時,林全再度重申信賴保護原則不變。

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曾巨威表示,也許財政部是為了減少未來法案審議時的爭議,所以,儘管最早提最低稅負理念的曾巨威不贊成,財政部最低稅負研究的主要執筆學者、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林世銘也認為會嚴重影響稅收,最低稅負實施第一年恐怕稅收低於新台幣50億元;而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葛克昌每每在不同場合以法律為依據,指信賴保護非實施最低稅負的要件,但財政部仍堅持立場。

只是,財政部釋出的善意,顯然還是被認為不足,儘管草案根本還沒通過,會不會有信賴保護都不一定,近來企業界已提出企業適用信賴保護與否,應從向經濟部申請通過開始;加上日前經濟部也提出應由經濟部頒發的許可認定,有關信賴保護的爭議再度延燒。

財政部官員表示,本來免稅證明的頒佈,就是企業向經濟部先提出申請,經由一連串的審核,確定企業的投資完成後,財政部再給予免稅證明。如果只要向經濟部申請就算,恐怕最低稅負實施前,所有企業都先向經濟部掛號報備,搶搭最後一班車,最低稅負恐怕會名存實亡。

不過,曾巨威指出,這件事演變迄今,只能說是財政部自己種下的因。既然財政部認同要有信賴保護,且前提是企業應先確定實質投資,因為確認投資完成,才能具備有免稅資格,就不能用過去一般的作業標準來看待。也就是說,不能用國稅局最後頒發的免稅證明為時間判斷標準,而需以是否有實質投資意義為依據。他表示,經濟部工業局和財政部國稅局,哪一方較具備投資完成認定能力,答案恐怕是工業局。

曾巨威認為,財政部的擔憂可以理解,因為經濟部與企業的關係一直以來是如此「融洽」,誰都害怕會有大開方便之門的可能。然而,回歸專業來說,若真要選一個評斷者,就得選專業的那一個,若國稅局認為自己比工業局專業,由國稅局做評斷也可以。

他表示,這件事的解決辦法應該是,「所得基本稅額條例」草案既已送到行政院,若決定由經濟部把關,行政院就應嚴格要求經濟部的執行結果,審核的實質原則要清楚一致,結果更應由行政院與社會大眾監督。

事實上,政府哪一個法案不應該是這樣?建立一個專業的標準原則,更要建立一個結果的審核機制,賞罰分明,如此,任何政策才能真正從全民的最大利益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