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看到孩子的需要

【大紀元7月10日訊】剛開始一眼見到小望,一個白白淨淨、戴著眼鏡的孩子,他似乎很踴躍地參加小輔導團體,看到他這麼熱烈期盼,心裡頓時安心不少,相信小望在團體中會是一個很好的示範角色,也直覺認為他會成長許多。

但慢慢進入團體的「工作期」階段,小望的問題行為漸漸在團體中顯現,他開始隨意地在團體中走動,不願意參加活動,也常亂拍打別的小朋友,而其他參與團體的小朋友,也漸漸受不了,眼神通通瞄向我,似乎在期待我能對小望做出一些懲罰,就像班級老師一樣。

後來才知道,原來小望在教室是一個人緣不好的孩子,班上的小朋友都排斥他,覺得他的行為舉止相當怪異,再加上常常惹班上導師生氣,上課時搗亂秩序,導師常常拿他沒有辦法,其他小朋友更是討厭小望,不願意跟他坐在一起,也不願意跟他做朋友。

在團體結束前,小望在面對其他小朋友的指責與不諒解,看似他無動於衷,但發現小望在團體中是不停不停地走動著,其實,可以看出他此時此刻情緒的焦躁不安,但不管身為團體領導者的我怎麼詢問,他卻還只是搖搖頭,他心裡到底再想什麼呢?

我不禁在思索,小望到底要告訴我什麼訊息呢?他的不願意參與活動、他的亂拍打其他小朋友行為背後到底有什麼需求呢?

我發現當我以「正向」的眼光去看待小望,我發現小望的不願意參與活動其實是顯現他的「聰明」,他因為觀察這個活動可能會很無聊,因此就決定他不要參與這個活動,他要「選擇」自己帶玩具來玩;拍打其他小朋友,其實是他有想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的需求,只是他使用了別人無法接受的方式的來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

一般來說,家長與老師通常很難看到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需求在哪,其實家長與老師如果可以以正面、良善的角度去看到孩子的需求,然後告訴其他小朋友其想要交朋友的良善動機,再以教導或討論方式幫助孩子們以社會能接受的行為來達成自己的需求,我們將不用在為孩子問題感到苦惱,反而這將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契機。@

*筆者為帶領國小的小團體輔導老師。(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