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的需要

若雲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0日訊】剛開始一眼見到小望,一個白白淨淨、戴著眼鏡的孩子,他似乎很踴躍地參加小輔導團體,看到他這麼熱烈期盼,心裡頓時安心不少,相信小望在團體中會是一個很好的示範角色,也直覺認為他會成長許多。

但慢慢進入團體的「工作期」階段,小望的問題行為漸漸在團體中顯現,他開始隨意地在團體中走動,不願意參加活動,也常亂拍打別的小朋友,而其他參與團體的小朋友,也漸漸受不了,眼神通通瞄向我,似乎在期待我能對小望做出一些懲罰,就像班級老師一樣。

後來才知道,原來小望在教室是一個人緣不好的孩子,班上的小朋友都排斥他,覺得他的行為舉止相當怪異,再加上常常惹班上導師生氣,上課時搗亂秩序,導師常常拿他沒有辦法,其他小朋友更是討厭小望,不願意跟他坐在一起,也不願意跟他做朋友。

在團體結束前,小望在面對其他小朋友的指責與不諒解,看似他無動於衷,但發現小望在團體中是不停不停地走動著,其實,可以看出他此時此刻情緒的焦躁不安,但不管身為團體領導者的我怎麼詢問,他卻還只是搖搖頭,他心裡到底再想什麼呢?

我不禁在思索,小望到底要告訴我什麼訊息呢?他的不願意參與活動、他的亂拍打其他小朋友行為背後到底有什麼需求呢?

我發現當我以「正向」的眼光去看待小望,我發現小望的不願意參與活動其實是顯現他的「聰明」,他因為觀察這個活動可能會很無聊,因此就決定他不要參與這個活動,他要「選擇」自己帶玩具來玩;拍打其他小朋友,其實是他有想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的需求,只是他使用了別人無法接受的方式的來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

一般來說,家長與老師通常很難看到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需求在哪,其實家長與老師如果可以以正面、良善的角度去看到孩子的需求,然後告訴其他小朋友其想要交朋友的良善動機,再以教導或討論方式幫助孩子們以社會能接受的行為來達成自己的需求,我們將不用在為孩子問題感到苦惱,反而這將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契機。@

*筆者為帶領國小的小團體輔導老師。(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德蘭中心的孩子是有福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貪婪的真正意義。
  • 木村教授是位名人,對他好奇的人多得不得了。大家都想知道的:為什麼木村教授這樣害怕小孩子?
  • 經過了第三者風波、生子、離婚傳聞,那英有很長時間沒有和媒體交流了。日前,她為一時尚雜誌拍攝了一組造型照,同時在經歷了眾多風雨之後,一年來首次袒露自己的心情。
      
      孩子出生之後
  • 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表示,過去因為網路股泡沫化,致使不少家長對資訊科技抗拒,但資訊科技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家長應鼓勵孩子學習電腦應用。
  • 有一位長輩已經高齡七十好幾了!可是每天仍是一大早就下田工作,他的孩子都不在身邊,一個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每天都是笑嘻嘻的,如果知道他經歷了多少苦難,就會驚訝為何他還能這樣開朗呢!
  • 孩子滿月了之後,我卻病了,爲了怕感染給她,我只好把孩子抱去跟婆婆睡,每當我三更半夜硬撐著身體爬起來,帶好口罩去敲婆婆的們說要餵奶時,她每次卻都告訴我已經餵好了……於是我常常又得帶著溼透了的胸衣到浴室去搓洗才能再去睡覺。
  • 美聯社報導,從上周五起,居住在密西根州的家長可以簽字登記禁止他們的孩子接收不適合的垃圾電子郵件,州政府官員公佈了這全州第一次實施的新法律,意圖阻止包括有關色情、處方藥品、菸酒、賭博、槍砲彈藥等不良的電子郵件寄給孩子。
  • 對於現代的十歲孩子們來說,每天花幾個小時看電視或玩電腦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但是,他們知道爬樹、建沙堡或是在草地上打滾的樂趣嗎?
  • 【大紀元7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八日電)台灣「綜藝大姐大」張小燕主持的衛視中文台「星空新視界」今天最後一次進棚錄影,她的老友凌波、胡錦擔任壓軸嘉賓;三位老友見面格外親切,滿嘴盡是孩子經、老公,以及過去美好的回憶。
  • 夜幕中,我看見你在流浪,我看見你被撕毀的衣裳和掛著傷痕的面孔,你說你的父母被綁架了嗎?孩子,你的父母不會死!我的小蓮花,在黑暗中哭泣。在街頭挨餓的蓮花使我心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