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北竿─閩東人文風情之旅

岳千梅 撰文 /丫雪 、岳千梅 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北竿舊稱長岐島,是馬祖的第二大島,面積約9平方公里,人口約1,900人。壁山是馬祖的第一高山,山上碉堡林立是防禦核心。位於壁山南麓的碧園,是為紀念捐軀國軍而興建的園區,現為官兵休閒的植物園區。

馬祖人十分虔誠信神,拜的神明除了媽祖林默娘外,尚有白馬尊王、五靈公、陳將軍、楊公八使等。信神拜佛尤以位於壁山北面山谷下的橋仔村最盛行,橋仔村是馬祖列島最古老傳統漁村。曾經繁榮過,人多蓋的廟也多,隨著時空變遷人口外移而沒落,如今的橋仔村是廟比人多,廟宇有八間,戶數只有五戶,大大小小的神明加起來100多尊,而人口卻僅有20多人,成了神像比人多的村落。

 

 

 

馬祖的傳統廟宇和閩南廟宇不同的地方是其格局簡單,僅有一扇門,左右兩邊各一扇窗戶,外觀大多採用鮮艷的色彩。尤以橋仔村顏色鮮明、牆簷誇大、幅度彎曲的「封火山牆」廟宇建築更是具特色,它的功能在於當火災發生時,可以阻止火勢的蔓延。

 

 

 

位於芹山與壁山之間的芹壁村,是馬祖保存最完整的閩東聚落。現在的芹壁村居民不到十戶,多數房屋係由縣政府收購、整建,規劃民宿、咖啡館、擺設文物開放參觀成為馬祖旅遊必要的觀光景點。

 

 

 

走進古樸建築的芹壁村,除了花岡石古厝讓人為之驚奇外,外牆上遺留當年的「殺朱拔毛」、「消滅朱毛漢奸」、「解救大陸同胞」、「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反攻大陸」「蔣總統萬歲」等各種反共抗戰標語。對於新世代的人而言,或許會覺得好笑甚至是荒謬落伍,但這確實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中的一部份,也道盡當年此地純樸居民處在兩岸政治紛爭的無奈。

 

 

 

芹壁村的石頭屋除了以外型來區分是否為大戶人家外,外牆的人字砌和丁字砌工法也是另一個觀察重點,就連外牆上出水口的魚形設計,也是商家、一般人家、大戶人家各有不同。

村內最壯觀、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一棟屋頂刻有石獅的花崗岩印章屋,因屋主是海盜故又稱海盜屋。海盜屋佔據居高臨下的絕佳地理位置,屋後每棟房子都有地道相連通。沿著階梯往上走,可看到屋頂上的瓦片以石塊鎮壓住,主要是防止強勁的北風將屋頂掀走。

 

 

 

看著這些斑駁老舊的石壁、當年的精神標語,在軍方逐漸淡出馬祖之際,這樣奮鬥的精神,依舊令人緬懷過往歷史歲月。在後方安逸的人民,真得感恩他人的血汗付出,才有今日幸福的果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芹壁村已經成為旅遊台灣馬祖北竿的最有力藉口,閩東石砌屋氣勢磅礡地占據山邊一角、面向大海,遠遠就瞧見它迷人的氣質。
  • 因大陸方面近期開始嚴查沿海未合法報關物品,導致以兩岸貨運為主的馬祖北竿白沙港海運業者運量大幅萎縮,業者生計大受影響。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