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全台最古老媽祖「魍港媽」 今舉行海上會香

【大紀元4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三十日電〉嘉義縣魍港太聖宮今天舉行海上會香活動,根據專家考證,「魍港媽」是明朝雕刻,也是目前台灣僅存最古老的媽祖神像,魍港媽「割肉治病」的故事,迄今仍為信徒津津樂道。





根據國立成功大學教授石萬壽考證,魍港位於布袋鎮好美里,也就是俗稱的「虎尾寮」地區,遠在十七世紀荷蘭人的文獻,就有「Wanckan 」這個地名出現;明朝嘉靖年間是倭寇、海盜的巢穴,明神宗萬曆三十年〈西元一六○二年〉曾派員剿海寇。

西元一六二一年,顏思齊、鄭芝龍率眾來台開墾,由於當初先民要渡過俗稱「黑水溝」的台灣海峽,可謂非常不易,因此就請來媽祖神像隨船來台,媽祖信仰就伴隨著移民的腳步,在布袋沿海生根茁壯。

荷蘭人據台後,曾經在布袋魍港的岸口,築一道「青峰闕」砲台以扼守邊疆,後來太聖宮被大水沖毀,媽祖神像就被迎入青峰闕砲台供奉,當時居民對統治者的官舍與建築,都通稱為「衙門」,因此魍港媽祖也有「衙門媽」的稱呼。

當地信徒流傳,由於「魍港媽」是當地的守護神,因此不僅漁民商賈拜祂,病人也求祂,尤其在醫藥不甚發達的年代,信徒有了病痛,就求魍港媽醫治,有些病人因藥石罔效,經媽祖開派藥方後,乩童就在神像底部剔鉋一片小木屑,病人服食後,就能不藥而癒,令人嘖嘖稱奇。

這就是在地方上流傳多年的「割肉治病」故事,由於歷來患有疑難雜症求治的人數眾多,久而久之,「魍港媽」神像基座底部,已經被剔鉋出一個小窟窿,這不僅是「魍港媽」的標記,也是累積無數神蹟的結果。

根據石萬壽考證,魍港媽祖神像的特徵是臉型較長、神情威嚴、座椅較小、身體較長,與清初所雕刻的媽祖神像有所不同,而地方上迄今流傳的「割肉治病」故事,更顯示媽祖的慈悲,也是信徒迄今仍津津樂道的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