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漫談】暮春時分話《蘭亭》

明訓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晉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這一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人相約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聚會。蘭亭四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一幅大自然的美景正合賞玩。於是曲水流觴,吟詩作對,說是為行修褉儀式而聚,其實儼然就是東晉名流雅士舞文弄墨、徜徉山水之間的最佳寫照。

俯仰宇宙,品察自然萬物,王羲之有感而發,寫下《蘭亭序》記載了這次集會,也道出人生無常的感悟。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大半部書法史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在王羲之融情於景加上心書相契的情況下誕生。

《蘭亭序》並非問世後就是書法史上的寵兒,甚至直到初唐之前都沒有留下關於《蘭亭序》的評論和記載。相傳《蘭亭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再傳到其弟子辨才手中,由於當時皇帝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四處探求,最後終於從辨才手中得到《蘭亭序》。

唐太宗得此墨寶後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臨摹多張,還命馮承素等人以雙鉤法搨摹,再以這些摹本讓朝臣臨習。由於後來刻本眾多,唐朝以後的書法名家如「宋四家」蘇、黃、米、蔡、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都曾在《蘭亭序》下過一番功夫。《蘭亭序》的好不斷為後代書家所發掘,人人臨習,人人讚嘆,《蘭亭序》也就成為行書的代表作。時至今日,提及學行書,《蘭亭序》依然是大多數人心目中的首選。

許多書法名作在不同朝代受到的評價都有所不同,或褒或貶,審美角度互異,品評內容自然不一。而能像《蘭亭序》一樣,在每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念裏都被奉為「神品」的情形,可謂少之又少。《蘭亭序》通篇靈動活潑、暢快淋漓,但每一使轉、提按,每一筆牽帶,或連或斷,都交待地清清楚楚,絲毫不失法度。變化多端的用筆化入結構章法,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體態與疏密合宜的空間,「大小、長短、匾狹,均各還其態,率其自然」。妍美中帶有遒勁,飄逸中又顯圓融平和,令人「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

《蘭亭序》的美確實是愛好書法的人所難以抗拒,「天下第一行書」的讚譽千年來不曾稍損。然而中國藝術向來重視心靈世界的探索,強調作品精神層面的意涵。從這個角度來看,《蘭亭序》嘆為觀止的書藝就不只是精湛的技巧所能完全概括。放諸天地之間、悠遊山川的曠達,率真自然、天人合一的晉人風韻,這是《蘭亭序》所投射出來的獨特的生命情調,是她之所以迷人的重要質素,也是吸引我們與之對話的關鍵所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下的道理,散在萬事,而統會於吾心。惟其散於萬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實踐的工夫,而後能實有諸己,這叫作學。惟其會於一心,故必加沉潛反覆,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後能窮其精微,這叫作思。這兩件缺一不可。
  • 黠鼠給了蘇軾什麼啟悟?(Shutterstock)
    少年蘇軾寫了一篇文章——《黠鼠賦》,紀錄了事情的始末,抒發自己的感悟。《黠鼠賦》的意趣濃厚,寓意深遠,誰能想像這是出自一個十一歲孩童之手呢?
  • 他們的行止之善出於本心,猶如雲之出岫。(Shutterstock)
    在《後漢書‧獨行列傳》中,記載了一些感人的人物事蹟,在亂世中,他們的精神、義行受到上天的嘉許,人生非常精彩。對我們當下的時代,當也有一些啟迪。本文講的是一個僕人和一個貧兒的人生故事。
  • 君子、小人之別不是絕對的。君子與人為善,包括對小人在內,不能嫉惡如仇。19世紀美國總統林肯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講「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有人都心懷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這應該也是我們理解本章的題中之義吧。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