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性新聞

重視傳統的日本 佛教信仰深置民心

心靈的故鄉專題報導

【大紀元4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震南東京特稿)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膜拜,和人類的歷史一般悠久。儘管有人形容宗教為鴉片,也有人斥之為迷信,但不容否認的是,跨越國界和種族藩籬的宗教,既是人類心靈的原鄉、最後的歸宿,更是現世苦悶的精神救贖。

以神道信仰和皇權思想立國的日本,傳統和新興宗教的色彩既繽紛又迷離。

日本社會處處可見宗教深入人心、潛移默化的影子。除了「極樂」、「地獄」常被日本人用來剖白心境,「有頂天」(樂歪了)、「韋馱天」(飛毛腿)、「般若湯」(禪僧隱語─酒)、「老婆心」(過度關切)、「不退轉」(誓死不渝)、「銀舍利」(壽司店對白米的美稱)等佛教名相(專業用語),也早已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還有一個明顯的例子,最足以說明日本人對宗教的包容力。許多人終其一生,至少和三種傳統宗教沾上邊。大致說來,從出生到結婚、老死,日本人習慣接受神道儀式、教會福證和佛教告別法事。

再以內涵豐富多元的佛教為例,不但早已不再被日本人視為非本土的外來宗教,反而密切深契融進大和民族的文學語彙、藝術文化、風土民俗和人情世故之中。

其中,尤以臨濟、曹洞、黃檗等禪宗各大宗派的蔚為風行最足以代表。

事實上,不但沿襲自中國禪門的東洋禪風在歐美盛行不衰,日本社會的各階層也對逗機活潑的禪修行體驗傾慕不已。各大宗派的總本山和各地「下寺」(分寺、別院),也總會不定期舉辦點茶品茗、打禪研修等相關活動。

日本「內閣府」曾在二○○四年底進行一項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的受訪者一致認為,最足以代表日本形象的居然是神社佛閣。這種觀點大異於一般海外人士對日本的傳統印象,諸如富士山、和服、櫻花等。

不過,這也難怪。因為,包括小、中、高校的修學旅行在內,日本人最自傲者,莫過於以京都、奈良地區為主,或為國寶史蹟或為重要文化財的佛道建築或庭園。其中,甚至不乏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者。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無論觀楓或賞櫻,隨著四季寫意風情的豐富變化,保有中國唐宋遺風,極易誘發遊觀者思古幽情的日本佛道建築或神社,沒有台灣各地寺廟常見的鼎盛香火或大紅大紫,有的只是莊嚴氣派的樣式外觀、巧手慧心的「枯山水」布局、靜謐的氛圍和斑駁滄桑的歲月刻痕。

至於寺院道場的人文活動方面,大乘佛教菩薩修學法門「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之一的「聲明」,或是「護摩供養」(密教焚木修行)、「瀧行」(瀑布洗禮修行)、「千日迴峰行」(巡繞峰頭修行),至今仍維持一貫的傳統風貌。

成為東洋音樂源流的佛教禮讚儀式─「聲明」,最早傳入日本,是在平安朝時代由真言密教、天台宗開山祖師空海、最澄及弟子圓仁引進,隨後定型形成真言聲明和天台聲明兩大系統。

雖受到明治維新全盤西化、毀佛滅釋的衝擊,但佛教傳進日本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至今仍靜靜地滲透在重視傳統的日本社會各個角落,持續發揮安定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