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台灣農民搶佔大陸市場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大紀元4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任紋儀台北特稿)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本土農業受到相當大衝擊,為了另闢生路,中國廣大消費市場就成為台灣農業向外發展的首選,但現階段台灣農產品西進大陸除了技術性問題待克服外,兩岸關係發展更直接影響相關政策走向,有意搶食市場大餅的台灣農民或台商可說「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台灣入世以來,大批外國農產品挾價格優勢打入市場,使得本土農業面臨極大的競爭壓力,由於受限於台灣農產品內需市場有限,造成近年來農產品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不斷下滑,農民所得大幅減少,台灣農業亟需對外拓展商機,因此農民開始將希望寄託於對岸龐大市場。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公開宣示歡迎台灣農產品到中國銷售,表面上兩岸農業交流似乎榮景可期,但實際上中國對於台灣農產品登陸的設限仍多。

目前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有三:

一、獲准登陸的種類十分有限。以水果來說,目前中國農業部開放台灣蓮霧、楊桃、芒果等十二種水果,從四月起可以免稅、專案綠色通關方式運往上海、北京銷售。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後,為了對台灣表示善意,又新開放檸檬及哈密瓜輸往大陸。

這「12+2」種水果只要申請審批,大致都能獲准進入大陸,可是像西瓜、荔枝、龍眼、葡萄、梅、李、梨等優良農產品,由於中國單向限制,至今仍無法進入大陸市場。換言之,除非是栽種中國正面表列允許進口的十四種水果,否則果農仍無緣進入中國市場。

二、關稅以及貨運、檢疫、通關等成本過高。目前中國農產品關稅高達百分之十四至十六,另外還有加值稅百分之十七,整體稅率高達百分之三十一到三十三,同時農產品檢疫、通關時間冗長,每個省份的規定又不同,增加農產品外銷中國難度。

海峽兩岸農業協會副秘書長龔世明表示,中國各省的關稅、檢疫、通關規定都不同,台灣生產成本較高,農產品進入大陸後售價居高不下,就會影響市場接受度與銷售量。

舉例而言,鳳梨等生鮮水果在冷藏狀態下只能保鮮七到十天,但在兩岸尚未直航下,經由海運到中國約需一週時間,船上岸後還要繳納百分之十六的關稅,加上檢驗檢疫通關曠日費時,農民幾乎已無利可圖,甚至還得承擔水果腐爛的風險和損失。

三、銷售管道與通路亟待拓展。中國至今缺乏完善的農產品行銷通路,台灣農民也欠缺大陸市場實際銷售經驗,不熟悉大陸農產品「果菜行口」行銷制度。

儘管農政單位多次結合協會、策略聯盟及農會等團體赴大陸辦展覽會,但台灣農產品銷售管道仍然受限,目前多半只在台商經營的賣場銷售,無法全面打進大陸市場,一般大陸民眾根本看不到、也買不到來自台灣的農產品。

除了實務面遭遇的問題外,和許多有意西進的產業一樣,受到兩岸關係大環境影響,台灣農產品輸往大陸也面臨政策上的爭論。

首先,最令農政單位憂心的是,農民赴大陸投資經營農業將導致台灣農業技術外移,使得本土農業所享有的技術優勢不再,中國土地、原料、人工成本低廉,將進一步造成台灣農業空洞化。陳水扁總統也一再提醒農民:「農產品可以銷到中國大陸,但是技術不能過去。」

農業界人士認為,台灣農產品如果能順利打開中國市場,也許有助解決滯銷問題,但也擔心農業技術如果移轉到中國,可能會回銷台灣,打擊台灣農業。

中興大學農業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簡立賢表示,農業技術來源缺乏歸屬性,也沒有專利保護,一旦西進,等於是在培養競爭敵手。

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雷立芬則有不同看法,她說,農技西進是否造成台灣農業技術空洞化,關鍵是農政單位與研究機構能否重視農業技術研發與品種培育、改良。

她認為,與其限制農技西進,不如主動積極協助農民研發新產品,生產線則分散到大陸,利用大陸的土地和低廉勞力進行生產,而產品永遠標示品種來自台灣,朝這個方向發展,就沒有技術流失的問題。

農運詩人詹澈的看法更直接,他認為農業技術主要包括剪枝、施肥、品種等問題,農民「帶一段過去就可以種一大片,根本擋不住」。

其次,大陸市場龐大,如果台灣農產品順利打開大陸市場,未來外銷與內需的比例將相當懸殊,農作收成必須長期投資,短則數月,長則數年,在過度倚賴大陸市場下,台灣農業的生存與發展將出現高度風險。

對於溫家寶的「善意」,雷立芬直言這「其實是一個很難接的球」。雷立芬說,台灣正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基於大陸龐大市場,希望將台灣生產過剩農產品銷往大陸,但又擔心過度倚賴中國市場,將致台灣農業面臨高度風險。

南瀛農產國際行銷公司總經理翁炳坤也認為,當前兩岸處於不穩定的關係,今年也許下一張大訂單,農民就拼命的種,明年卻突然不買了,或者不讓台灣農產品進口,那該怎麼辦?

因此,學者強調,台灣農產品過剩應透過減產或轉種方式解決,絕對不能過度依賴大陸市場。

總結來說,現階段兩岸農產品交流,不僅是農業議題、經貿議題,更是敏感的政治問題。在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後,溫家寶隨即在人大閉幕記者會上釋出歡迎台灣農產品赴大陸銷售的訊息,外界均解讀為具有拉攏民進黨票倉、台灣中南部農民的意涵。

如果兩岸關係遲遲無法正常化,農產品西進缺乏相關的保障與輔導協助機制,在龐大商機誘惑下,其中潛藏的高度風險還是必須提防和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