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立院決議限用塑膠類容器 打亂環署腳步

【大紀元4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十一日電)台灣立法院今天以解凍環境保護署新台幣九千多萬元預算為條件,作成決議要求國內應自九月一日起,限用塑膠類生鮮容器;環保署雖然解決預算遭凍的燃眉之急,卻面臨既定試辦計畫演變成全面提前限用、政策趕鴨子上架的龐大時間壓力,讓原本飽受批評的限塑政策,再度蒙上陰影。

環保署原本規劃今年七月起,針對超市、量販店等場所使用的塑膠類托盤及容器,進行為期六個月的限用試辦計畫,以評估全面實施可行性,但現在不僅試辦期縮短為三個月,在配套措施未完成前,政策被迫提前上路,讓環保署官員私下大嘆措手不及。

擬限用的三類塑膠類容器,包括超市、大賣場常見的生鮮保麗龍托盤,以PET或PVC材質製成的蛋盒,及OPS材質製成的透明糕餅麵包盒,國內每月用量達六十五點五公噸,由於不可分解,對環境造成負擔。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長陳雄文表示,今天的附帶決議,的確打亂了環保署的既定推動時程,但既然立法委員提出了要求,環保署會在最快的時間內,邀請各相關賣場、製造業者及消費團體,對替代材質與限用措施進行磋商,並在九月一日前提出完整的評估報告,作為後續全面推行與否的參考。

他說,未來將全面輔導業者,改用生物可分解的替代材質,目前市面上也有PLA(聚乳酸)、PHB(聚羥基丁羧酸酯)等,以植物纖維為原料,外觀透明幾與塑膠無異、又能在環境中自然分解的材質可用,只是在強度、防水性及保溫性等技術方面,仍有待提昇。

面對外界質疑國內目前僅有一家廠商代理、進口PLA產品,強行推動政策是否有圖利之嫌,陳雄文強調,任何新技術都會面臨類似難題,但在市場機制競爭下,相信會有更多廠商投入生產行列。

至於未來消費者該如何辦識材質,環保署考慮,藉添加色素或增加編號標誌的方式,以利民眾輕鬆分辦可分解材質與傳統塑膠材質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