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中國三農問題 想靠台灣解決

【大紀元4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忠榮╱台北報導〕針對中國不斷釋放開放台灣農產品輸往大陸訊息,陸委會研究指出,大陸內部「三農(農業、農村、農民 )」問題嚴重,中共對台灣中南部農民發動的動作除有濃厚的統戰政治意圖外,還有利誘台灣農民以解決其自身三農問題險惡困境的用意。

陸委會表示,中國面對現階段的三農問題,必須依靠大力發展農業與增加糧食生產,來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與農村居民的生活問題,如果農業與糧食生產萎縮或減產,中國就有可能出現嚴重社會問題,影響國家穩定。

陸委會說,2003年10月,中國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品種的價格突然走高,直接帶動麵粉、食用油及飼料等製成品價格上漲;2004年5月中國宣布宏觀調控,牢牢控制土地和信貸部門,嚴格管制地方政府佔用農地,確保糧食經濟安全。

陸委會表示,中國的糧食安全政策,嚴格限制農村土地移轉成非農業用途,迫使城市在短、中期內無法吸收龐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致使中共積極推動農村城鎮化政策陷入尖銳矛盾困境,城鎮化的遲滯將大幅抵銷中國現代化進程發展力道及速度。

陸委會強調,中國現面臨經濟發展的戰略困局,此時台灣若捲入,中國三農問題必將對台灣農業安全產生巨大影響,而中國城鎮化戰略政策,引發農村勞動力移轉問題,亦勢必衝擊台灣基層勞動力的就業機會與相關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陸委會表示,兩岸農業相關議題,理應按WTO的規範與機制磋商,但中國拒絕依正常經貿協商機制與台磋商,並提出兩岸農業合作可比照中國與港、澳的貿易模式,充分暴露矮化台灣的政治企圖。

中國農業統戰 層級拉高

〔記者黃忠榮、林正智、歐祥義╱綜合報導〕中國對台灣展開「農業統戰」,已不僅止於政策宣示的說說而已,4月初中國由國務院副總理吳儀領軍,成立「台灣農產品輸入工作小組」,吳儀擔任組長、商務部長薄熙來任副組長,以具體的政策、措施做相關配合。

吳儀曾經在日內瓦,針對台灣要求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脫口說出「誰理你們(台灣 )!」而讓不少台灣人憤恨不已。

原本外界認為吳儀升任副總理後,主管業務將停留在以衛生醫藥為主,但此次決定由她擔任「台灣農產品輸入工作小組」組長,顯示中共指派對外經貿談判經驗豐富的吳儀領軍,絕不會給台灣方面有便宜可佔。

識者認為,相對於吳儀的能征善戰,台灣的國際談判將才相對單薄,加上朝野立場南轅北轍,談判代表還未出國門,就得疲於應付層出不窮的內耗鬥爭,在這種環境背景下,兩岸農業談判此時開啟,台灣農民將成最大的受害者。

據了解,吳儀所領導的這個小組成員還包括國台辦、農業部、交通部、國家質檢總局等部門主管官員共十多人,顯示中共中央已將對台農業工作當作「重大工作」來進行。

國務院成立「台灣農產品輸入工作小組」是中國官方系統的全面啟動,這個小組成立以來,確定台灣農產品經由指定口岸進口、通關便捷化兩項原則,前者除了已開放的北京和上海外,還計畫增加大連、廈門和廣州,成為「五口大通商」。

此外,中國還將設計「綠色通道」,使台灣農產品在通關入境上,減少繁雜手續,以利於水果保鮮,而且日前中國已同意台灣銷往大陸的楊桃、香蕉、芒果、木瓜等十種水果,可享有快速通關、百分之十六關稅等優惠,中國的農業統戰可謂一波接著一波。

新聞透視╱對台農業統戰 暗藏殺機

記者黃忠榮╱特稿

中國主打對台「農業統戰」的招式相當綿密,加上部分在野黨的政治人物爭相到大陸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農業統戰勢必發揮一定的效果,政府在因應「反分裂國家法」危機的過程中,切莫忽略農業統戰的這個環節。

台灣農產品物美價廉,農業技術又相當進步,如果兩岸是處在正常、和平的「國與國」關係,台灣農產品確實可在大陸發揮相當的競爭優勢,但大陸先是對台灣農產品設限重重,在反分裂法通過後,突然對台灣農民表現得滿臉堆笑,不能不令人細察中國背後的政治動機。

近幾年來中國農民上訪及大規模的示威抗議事件層出不窮,除與農民遭到制度及幹部的層層剝削且往往投訴無門有關之外,農業基本建設投資比重低、縣鄉村負債高、農民收入成長緩慢等都是基本的嚴重問題。

換言之,中國的三農問題已是病入膏肓,中國怎不解決自己的三農問題,還要對台灣農產品大開方便之門?關鍵就在於中國自己解決不了,引進台灣農業的管理方式、農業技術對大陸才是一股「活水」。

中國除希冀台灣農業幫大陸「救亡圖存」之外,還可以發揮諸多的政治效應,可謂「一兼二顧」,現在中國才剛開始動作,政治人物就絡繹不絕前往大陸,中國不是正好以此向國際誇口「反分裂法有助兩岸關係和平穩定」?

所以,政府絕不能對農業統戰等閒視之,因為台灣農業技術好,也使得農產品經常生產過剩,大陸向台灣農產品招手,不可避免地會讓台灣農民心動,假以時日一旦台灣農產品過份依賴大陸市場,中國就可隨意操控台灣農業的存亡,這些後續的效應,政府必須早做預防。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