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品牌經營 生產分工 台灣自行車業風華再現

【大紀元3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六日電)台灣的「自行車王國」地位,一度面臨中國大陸等新興生產國低價競爭威脅,透過品牌經營、整合研發、生產分工,台灣業者成功開發高級自行車市場,大舉提高產值,讓這項傳統產業再現風華。自行車業界對於市場前景信心滿滿,也期盼政府多給傳統產業一些關愛的眼光。

2005年台北國際自行車展正在台北世貿中心展出,這項專業展不僅是台灣業界盛事,也是國際矚目焦點。近年來台灣高級自行車,特別是競賽用車在國際間已有舉足輕重地位,2004年環法自由車賽冠軍德國電信騎隊,騎的是巨大公司的捷安特TCR Advanced跑車;2004雅典奧運自由車越野賽中,挪威選手關莉塔也是騎著台灣製的美利達越野車摘金。

台灣的自行車產業發展已有30多年歷史,1990年代因為中國、越南低價競爭,出口量逐年下滑,直到2004年才止跌回升,讓業界鬆了一口氣。巨大公司發言人許立忠說,這證明台灣業界策略是正確的。

根據統計,2004年台灣自行車出口量約為 438萬台,比2003年 388萬台成長12.93%,出口金額 7.2億美元,比2003年成長23.66%,平均單價由2003年的 150美元,增加到 164美元,兩大領導品牌巨大公司、美利達公司營收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這固然與全球休閒風流行有關,但真正的關鍵仍在台灣業者的成功轉型與全球布局。

台灣區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楊銀明說,自行車業界自2000年起透過全球布局、兩岸分工尋求轉型,以加強研發來與中國產品區隔,「低單價的去中國生產,台灣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2002年巨大、美利達兩大車廠結合國內零配件廠商,以新材料、新功能、新用途「3N」策略概念,共組「A-Team」(台灣自行車協進會),致力提升生產效率、改善生產流程,讓台灣成為高級自行車研發與生產基地。加入的會員廠商愈來愈多,現已有21家。

許立忠說,台灣的利基在創新研發能力和上、中、下游完整產業鏈,中國的優勢則是人工低廉,台灣不可能跟中國拚價格、拚產量,但台灣自行車的平均單價卻是中國自行車 (30美元)的5倍。巨大深受國際買家青睞的高級自行車都是在台灣生產,去年巨大自行車平均單價達 283美元,競賽用車更可高達 1萬美元。

包括巨大、美利達在內,台灣許多自行車業者在中國都設有生產線,中國的自行車廠有一大部分是台商投資,這正是業界標榜的「兩岸分工」成功之道。

許立忠說,自行車和其他產品一樣,在同業削價競爭下,製造部門的利潤愈來愈薄,只有自有品牌才能靠著品牌利潤和行銷利潤支撐獲利。只要發展策略正確,傳統產業對國家經濟的貢獻,不一定小於微利的高科技業,政府不應只重視高科技業,也應給傳統產業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