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吳榮義:金改是台灣長期政策目標

【大紀元11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二十三日電)對二次金改中官股銀行減半問題,台灣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今天指出,金改是台灣長期的政策目標,民國79年開放設立新銀行,就開始有金融問題,到90年,全球經濟不景氣,政府召開第一次經發會,其中共識是公營銀行徹底民營化、積極推動合併及增加整併誘因,現在繼續執行這樣的意見。

由立法院財經法案促進會主辦的二次金改交叉論壇,今天在福華會館舉行,在年底官股銀行減半的議題中,吳榮義作以上表示。

吳榮義指出,84年銀行的狹義逾放比2.85%,一直增加到90年的7.48%,有人深怕台灣金融系統發生危機,所以才有經發會的決議,同意民營化不是萬靈丹,但是一個共識。91年,陳總統公布第一次金改258政策,去年逾放比已降到低於3%,這是除弊部分。如果不整併,已解決的逾放比可能會繼續惡化,會回到原來的問題,如金融機構效率不彰。

至於有立委提到要加強公股銀行管理,吳榮義表示同意,而有立委擔心財團化問題,他表示,會加強公司治理,另外,也會保有一、兩家官股銀行,這是行政院的目標,目前在進行,「有一部分公股銀行民營化,但有一部分政府還是要控制的」。

吳榮義強調,大家的意見有相同之處,但方法上有不同,但不可把方法公開,因牽涉股票上市問題,外界會覺得資訊不夠公開,行政院會儘量公開資訊。

到底一個國家需要多少家銀行才適當?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柯承恩認為,大家都拿美國比較,應該與台灣經濟規模相當的國家比較,如荷蘭,只有荷銀和ING ;瑞士也只剩兩大、新加坡也剩兩家,韓國則是在1997年後加速整併。

他認為,第一次金改時,台灣累積的NPL(不良債權)接近新台幣1兆元,過去在國家掌握的金融體系中,政治力介入造成很多問題,應用民營化過程處理,減半是一個要努力的目標。

不過,國民黨籍立法委員蔡正元 (台北市)認為,如果要比銀行家數,香港就比台灣多。重點是,公股銀行不是公司治理有問題,而是中央管理的headquarter(總部)消失。

他指出,解決問題應由政府組金控或投資公司比較容易達成,應有一個專業團隊作重大決策。另外,他也反駁官股全面民營化是經發會的共識。

對於大是不是等於好,台灣團結聯盟籍立法委員羅志明(高雄市)舉日本瑞穗銀行為例,瑞穗銀行是亞洲第一大,但也是呆帳第一大,失去競爭力。

羅志明認為,「吳辜蔡」三家將近十兆資產,佔所有金控的市佔率 66%,相當一個匯豐銀行,但匯豐在全球賺了幾十億元,那「吳辜蔡」從市場賺了多少錢?沒有目標的合併,獲利輸匯豐銀行;合併後,只是在台灣坐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