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聞

大陸學者曹錦清談「三農」問題

農民負擔仍重 土地被濫征 官員腐敗 景況難改

【大紀元1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何賓紐約報導)應皇后區公共圖書館國際資訊中心邀請,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教授曹錦清先生上週日(13日)在法拉盛圖書館作「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三農問題」專題演講﹐並和對相關問題感興趣人士進行了交流和討論。

作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專家﹐曹錦清教授幾十年來攷察過中國大部份省區的鄉村﹐對農村政治﹑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他曾發表多部學術作品﹐其中《黃河邊的中國》已被再版12次﹐在國內產生很大反響。

曹教授通過攷察發現﹐中國的「三農」問題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沿海省份除去廣西及內陸省份除內蒙﹑新疆和西藏)那些勞動力輸出大省。這些地區的各級政府在過去幾十年內所有的鄉村城鎮化﹑工業化努力均告失敗﹐其中的每一項決策都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儘管表面規定從農民收取的所有稅﹑費不應超過人均年收入的10% ﹐農民的實際負擔卻大大超過這個界限﹔除了承負各種公共項目(教育﹑建設)所需費用外﹐農民需供養數目龐大的鎮﹑鄉一級的官員﹐已經不堪重負。很多專家研究表明﹐九十年代農民的負擔重於八十年代﹐而且是一年比一年重。

在這種「三農」問題產生的危機和壓力下﹐胡溫當局也感到與其這樣下去逼農民起來造反﹐還不如讓下級官員少搜刮些而埋怨怠工。當局從去年起開始取消相關的稅費 ﹐並給予種植糧食作物一些補貼。這是目前農﹑林﹑牧﹑副﹑漁只占GDP的14%的情況下﹐獲得政治得分﹐以圖政局穩定的舉措﹐由此帶來的風險是如何維持其鎮﹑鄉級政權的運作和如何疏散大量原先由農民供養的冗餘官員。然而﹐僅僅政策性的緩解不能確保農民的長久利益。面對市場規律﹐沒有自己的農會﹑農協組織的農民很難保障他們的收益不在短期的將來再被剝奪﹐例如糧食價格的可能再度下跌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現實憂慮。

對於地方當局﹐他們擴大財源的主要手段就變為招商和實現工業化。在無法獲得足夠的來自工業發達地區投資的情況下﹐很多地方的農村公共財政開支除維持九年制義務教育外﹐無法進行水利等其它基礎建設。全國現有的水利設施已有三分之一失效﹐三分之一「帶病操作」。國外人士評論指出﹐象中國那樣的單一體制國家在不同地區地方財政狀況差異之大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曹錦清教授還談到近年來工業化﹑城市化之所以能迅速發展的一大「秘密」﹐就是土地的所有權。這個因素經常被經濟學家及政治﹑社會學者忽略。中國農村名義上集體所有的土地可被隨時轉型為國家所有﹐從農民手中以很低的代價被拿走用於工業和交通設施。近幾年內﹐中國原有18.51億畝耕地中多達1億畝被徵用作開發 ﹐反映出這個進程的低成本迅速推進程度。

這一過程卻造成了4000萬失地農民﹐他們中的大部份無法得到足夠的補償和保障。據統計﹐從這部份商品化的土地中農民僅得到10%至15%的利益﹐地方官員佔有30%至40%﹐而房地產開發商獲利竟達40%至50%之多。這就解釋了為何在世界財富榜上有名的中國富人大多為房地產開發商。批租土地也成了官員貪污的最便利途徑之一﹐其中的各種黑幕不可勝數。無組織的農民對此無可奈何。

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曹錦清教授做出以下預測﹕中國農村目前的承包責任制將被長久保持﹔農民工在勞力市場上無限供應的局面也會維持不變﹔在城市打工的低收入農民工的剩餘工資只能僅夠在原籍鄉下消費﹐他們無法使自己的生活融於都市或得到城市社會的保障﹐這種狀況短期內無法改變。(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