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五)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9日訊】明朝中期的衰敗

1424年,明成祖在第七次出塞親征時,因病去世,終年六十五歲。仁宗和宣宗先後即位。他們遵循成祖舊制,尚能維持明朝表面的繁榮。特別在宣宗時期,任用賢臣楊士奇、楊榮和楊溥輔政,使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昌盛。但是自成祖開始的宦官專權,吏治敗壞,使明朝從1436年明英宗即位開始走向了衰落,不僅農民起義頻發,而且對外防衛也危機四伏。

* 宦官專權和吏治敗壞的惡果

明太祖時期,嚴禁內臣干政。靖難之役,宦官多有軍功。朱棣認為家奴可靠,稱帝後,不僅對宦官委以出使、專征、監軍、分鎮等軍政大權,而且還設立東廠特務機構,由親信太監掌管。東廠和錦衣衛一樣,只對皇帝負責,不必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開了宦官干政之端。但在英宗之前,皇帝都親自視政,宦官還不敢擅權。但英宗之後,因為皇帝多昏庸無能,宦官便乘機弄權,開始插手內閣、司法等事務。

到了成化年間,明朝又設立了西廠,後又設立內行廠,比東、西廠尤為酷烈。正德以前,廠、衛分立,更迭用事。正德時,廠、衛合勢,特務布滿全國各地,連居於窮鄉僻壤的人民也受其害。可以說,明代宦官專權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相當突出,為後世的專制體制再一次提供了強化專制的範例。

宦官在政治上弄權的同時,在經濟上也貪污受賄,搜括民財,巧取豪奪,勒索了大量財富,百姓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朝廷官員中的朋黨之爭,自宣宗以來更加激烈。吏治已漸趨腐敗。

宦官專權和吏治敗壞使明朝開始走向衰敗。

關於“土木之變”的預言和英宗到世宗的統治時期

1435年,宣宗死。次年,9歲的英宗(朱祁鎮)登基,年號正統,太皇太后輔政,並委政於內閣,令大學士楊士奇等對題奏本章擬出處理意見,交皇帝裁定。這開創了明朝的“票擬”制度。但是,明閣臣中只有位高望重的首輔(又叫首揆)才有票擬權,次輔、群輔只能參論而已。於是,為了謀當有權勢的閣臣,特別是首輔,朝臣間展開明爭暗鬥。

預言《推背圖》和《燒餅歌》都對英宗時期發生的事件作了準確的預測。

在《推背圖》第三十象的圖中畫著一隻老虎在亂石崗上,虎為獸中之王,暗指英宗時掌權的宦官王振,而石指宦官石亨。英宗在王振的引導下整日享樂,導致英宗被蒙古也先俘虜;後英宗被放回,石亨又幫助英宗復位。這幅畫隱喻了英宗被俘和復辟之事。

讖文是“半圭半林,合則生變。石則有靈,生榮死賤。”“半圭半林”合起來指土木,暗指在土木堡事變。“合則生變”指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也先俘虜。“石則有靈,生榮死賤”指英宗被俘後,景帝即位,但後來英宗被放回來,石亨發動宮廷政變,使英宗復辟。但石亨因為以功自傲,終被處以極刑。

而明朝的《燒餅歌》預言道:“北方胡虜殘生命,御駕親徵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諫,舊靈遮掩主驚魂。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相送金龍復故舊,靈明日月振邊疆。” “天下飢寒有怪異,棟樑龍德乘嬰兒,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老揀金精尤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這段話預言了英宗被俘和復辟之事。

歷史的真實又是怎樣的呢?

1439年(正統四年),蒙古殘餘勢力首領脫歡死,子也先嗣太師位,自稱淮王。他北服乞兒吉思,西征中亞細亞諸國;西南取哈密,控制西域要道,與沙州、罕東、赤斤蒙古三衛聯姻,設置“甘肅行省”,羈以官爵,破明朝西北屏蔽;東攻兀良哈三衛,席捲女真諸部,進逼朝鮮,數擾明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各邊鎮,勢力開始強盛。也先夢“求大元一統天下”,力圖向中原擴張。

1448年(正統十三年),也先分兵四路進攻明朝。1449年七月,也先自率一路攻打大同。當時朝中宦官王振專權,他挾英宗倉猝親征。八月初,英宗帶50萬大軍剛到大同,王振各路軍接連失敗,就急忙決定退兵,回師至土木堡(河北懷來縣境內),被也先追上,明軍死傷過半,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明軍戰敗的消息傳到北京,舉朝大震,百官張皇失措,有人甚至主張遷都南逃。這時主張抗擊的大臣於謙挺身而出,被皇太后任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北京。於謙提出了”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於九月輔佐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位,是為景帝,年號景泰。這使也先企圖以英宗作為要挾工具的陰謀不能得逞。十月,也先逼近京師,於謙率軍民抵抗,大敗瓦剌軍,擊斃萬餘,俘將領幾十人,奪回被掠的大批百姓和牲畜。

第二年春、夏,也先又對明朝接連進攻,但均遭失敗。這時,瓦剌內部脫脫不花汗等不滿也先的攻掠政策,主張與明廷議和,放回英宗。八月,英宗被釋返京,居皇城南宮,稱太上皇。

也先進攻明朝失敗後,勢力漸衰。1454年(景泰五年),瓦剌內訌。第二年,也先被殺,蒙古各部陷入分裂狀態。明朝北部邊境的威脅暫時得以緩解。

1457年正月,在宦官石亨等的幫助下,英宗乘景帝病重,重新登極。史稱“南宮復辟”。英宗復位後,於謙遭到殺害。英宗從新做了皇帝後,並無善政。

1464年,英宗死,兒子憲宗即位,年號成化。憲宗在位期間,寵信宦官汪直。憲宗死後,孝宗即位,政治還算清明。孝宗死,武宗朱厚照即位,年號為正德。這幾個皇帝常常深居內宮,不理朝政,很少與大臣商議國事。而朝政基本由宦官操縱,為宦官擅權、廠衛橫行提供了條件,先後出現了宦官頭目王振、汪直、劉瑾專政的現象,形成了天下人“但知畏汪直而不知畏陛下”的怪事。這樣政治日趨腐敗,並導致土地兼併嚴重,使農民的生活開始惡化。

武宗無子,死後由堂弟朱厚熜繼位,是為世宗,年號嘉靖。世宗上台後,想尊生父興獻王(朱佑杭)為帝。首輔楊廷和等認為,繼統同時要繼嗣,應尊孝宗(朱祐樘)為皇考,生父只能為皇叔考。中下級官吏張璁、桂萼、方獻夫等為了個人仕途,迎合世宗心意,上疏論應尊興獻王為帝。這就是“大禮議”之爭。鬥爭結果,楊廷和罷官,同派官吏180餘人受杖責,134人下獄。張璁當了首輔,恃寵跋扈,頤指百僚。不久,夏言入閣,並為首輔。以後,嚴嵩攻倒夏言,入為首輔。嚴嵩操政柄,“遍引私人居要地”。兒子嚴世蕃任工部左侍郎,因善於揣測皇帝心思,就代嚴嵩票擬,京師因此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謠。

嘉靖末年,嚴嵩失寵,御史鄒應龍、林潤相繼彈劾世蕃,世蕃被殺,嚴嵩也被革職。徐階繼任首輔。

世宗在位期間,雖然沒有了宦官專權,但由於世宗醉心於學道成仙,同樣不理朝政,出現了嚴嵩長達二十年的擅權時期。吏治同樣腐敗。而且此時倭寇大起,沿海七省,無一不遭受倭寇的侵擾。但這一時期,卻出了一位留名青史的清官海瑞和抗倭英雄戚繼光。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字汝賢,一字國開,別號剛峰,世稱剛峰先生,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回族。海瑞四歲而孤,家境清寒。母謝氏矢志勵節,教訓惟嚴。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中舉,三十七年開始步入仕途。

海瑞一生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體察民情,革除弊政,積極反對貪污和奢侈;禁饋贈,懲貪官,秉公執法,鐵面無私,審理積抑,昭雪了許多冤獄。

公元1566年,海瑞在京城做官時,曾批評嘉靖皇帝沉迷道教,不理朝政。嘉靖皇帝大怒,命人去抓捕海瑞,處以斬刑。可是海瑞毫無畏懼,並已經準備好了棺材等皇帝賜死。正在此緊要關頭,宰相徐階再三為海瑞求情, 海瑞才免一死。

海瑞到南京做官不久,徐階被免官回家養老。一天,海瑞收到許多百姓的狀紙,狀告徐階的兒子。原來徐階的兒子是當地有名的惡霸,強佔了老百姓很多土地,老百姓恨透了他。

海瑞查明情況後,受到很大的震動。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一向敬重的恩人,竟會支持兒子為非做歹,不禁左思右想,思想鬥爭十分激烈:嚴肅處理吧,難為了恩人;放任不管吧,違背了國法。他想來想去,還是覺得不能以私恩廢了國法,決心依法辦事。他毅然親自來到徐階家中,說服徐階正確對待這件事。

徐階見海瑞竟然來查辦自己的兒子,臉上頓時變了色,心裏非常氣憤。但他自知禮虧,只得忍氣說:“我兒子做的事,我一點也不知道,看在過去救過你的面子上,這回就饒了他吧!”

海瑞見徐階這樣講,便嚴肅地說:“老相爺當年救過我的命,為的是要我為官公正,多給國家和百姓辦好事;現在,我秉公執法,也正是報答老相爺的救命之恩啊!”

對於海瑞的話,徐階不僅聽不進去,反而大動肝火。但海瑞毫不退讓,最後終於秉公治了徐階兒子的罪,並勒令退回霸佔的良田。

海瑞不僅為官清廉,生活也十分儉樸,清苦之行舉朝第一。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月,七十四歲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於官捨後,死後僅余葛幃舊衣,賴同僚捐治葬具才得葬殮。同鄉蘇民懷檢點其遺物,只有竹籠一隻,內有俸金八兩,舊衣數件而已。故海瑞深得百姓擁戴,發喪之日,市民送者夾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絕,被百姓呼為“海青天”。時人王世貞以九字評:“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明.周暉《金陵瑣事》卷一)

明代蘇州人朱良曾作歌頌海瑞的詩:“披鱗直奪比幹心,苦節還同孤竹清。龍隱海天雲萬里,鶴歸華表月三更。蕭條棺外無余物,冷落靈前有草根。說與旁人渾不信,山人親見類如傾。”(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編》)。這首詩與一般頌詩不同,由於朱良親眼目睹海瑞如此簡樸的行囊,以及士大夫湊錢為海瑞買棺的情景,感慨萬分,惟恐後世人不相信有這等事,特地寫下這首吊海瑞詩,以期與山河作證,讓海瑞的兩袖清風,長留人間。事實上,海瑞生前儉樸到一般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張破席上,蓋著夫人的舊裙……

海瑞成為後世為官者的榜樣。

抗倭英雄戚繼光 

元末明初,日本處在南北朝分裂時期,一些封建主、沒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經常在中國沿海進行武裝掠奪和騷擾,歷史上稱為倭寇。明初,由於國家強盛,重視海防設置,因此倭寇未能釀成大患。正統以後,隨著政治的腐敗,海防鬆弛,倭寇盛行。如1439年(正統四年),倭寇侵擾浙江台州的桃渚村,屠戮人民,燒毀房屋,“積骸如陵,流血成川”。

到了嘉靖時期,東南沿海一帶的官僚、豪富地主與倭寇勾結,為患一方。此時,出了一位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山東牟平人,曾用“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來表達自己決心消除倭寇的志向。為了消滅倭寇,他特地招募浙江義烏的礦夫和農民組成“戚家軍”。這支隊伍經過嚴格訓練,勇敢善戰,紀律嚴明,是抗倭鬥爭中的主力。

1561年,倭寇幾千人焚掠浙江台州一帶,在廣大人民羣眾的配合和支持下,戚繼光率領精銳軍隊取得決定性勝利,掃除了浙東的倭寇。隨後,在福建的倭寇重新猖狂起來。戚繼光又奉命率戚家軍入閩剿倭,連戰皆捷。不久,戚繼光和抗倭名將俞大猷一起,再次平定了在福建的倭寇。

戚繼光成為後世人們敬仰的一位英雄。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建立元朝,下令各路元兵大舉向南宋進攻,並主攻襄陽和樊城。南宋各個戰場告急,而賈似道卻不許任何人在朝中對宋度宗說起邊境危急之事,並殺死了一個向宋度宗透露襄樊被圍消息的宮女。
  • 業已走過的歷史告訴人們,當一個王朝走向滅亡時,往往會出現相當多的天災,這是上天對當政者不修德政和行惡者的警告。南宋王朝也不例外。由於南宋皇帝大多昏聵無能,所以從高宗開始,直至南宋滅亡,發生災禍的頻率逐年增加。
  • 宋朝文學的主流是詞。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而盛於兩宋。詞在宋代文壇上佔據著主導地位,與唐詩前後相輝映,有“唐詩宋詞”之稱,對後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宋和金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市民音樂的勃興為重要標誌,比隋唐音樂得到更為深入的發展。隨著都市商品經濟的繁榮,適應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遊藝場“瓦捨”、 “勾欄”應運而生。
  • 如果說,先秦是中國繪畫的濫觴時代,漢代是中國繪畫史的奠基時代,唐代是其昌盛發展時代,那麼,宋朝繪畫就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鼎盛時代。在這一時期以及隨後的元朝,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的輝煌時期。
  • 在宋代,特別是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空前發達。為了克服遠渡重洋的困難,保證航船安全,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之中。
  • 在南宋偏安於江南之際,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蒙古乞顏氏貴族鐵木真的勢力開始強大,並逐漸統一了漠北草原,隨之建立了草原帝國「大蒙古國」。新興的蒙古國在強烈的擴張慾望驅使下,三次西征,橫跨歐亞大陸,甚至打到了今天的俄羅斯、波蘭、匈牙利一帶,令歐洲也為之震動。其後,回師的蒙古軍隊在大汗忽必烈的率領下,南下先後滅掉了西夏、金和南宋,並在1271年正式建立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大興)。中華歷史大舞台在宋朝拉上帷幕後,再度出現了一個王朝統治的格局,繼續上演著似曾相識的一幕幕悲喜劇。

  • 成吉思汗死後第二年,他的第三子窩闊台繼位,成為蒙古國的第二代大汗,是為太宗。窩闊台是成吉思汗諸子中最為明智的人。他具有與父親一樣的判斷能力和穩重,生性隨和,待人非常寬厚和慷慨。他一直跟隨成吉思汗南征北戰,戰功顯赫。在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前,被確定為大汗繼承人。
  • 蒙古大軍自成吉思汗起的三次遠征,使蒙古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到了忽必烈滅掉南宋,統一中國,建立了強大的王朝,這個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雖然這個帝國所屬的四大汗國因缺乏統一的經濟基礎,而相繼演化為獨立的國家,但它們在元朝的對歐亞的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方面卻起著積極的作用。
  • 元朝除了為後世留下了雜劇、散曲和南戲(傳奇)外,還留下了一些優秀的史詩。比如藏族民間說唱體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就是在元朝寫就的。當時在全國廣泛流傳。還有《密勒日巴傳》,作者署名是後藏瘋人海如嘎,成書約在13世紀後期,主要描寫僧人密勒日巴的一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