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探源

百家姓溯源:朱

姓氏由來

  

朱(zhu1)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2、 朱虎是舜帝時的大臣,他的後代有以朱為姓的。

  

3、 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啟(商紂王的庶兄)有裔孫朱暉,原以國名為氏,稱宋氏。春秋時,諸侯滅宋,其後裔逃至碭(今江蘇碭山縣),改宋氏為朱氏。

  

4、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有鮮卑族複姓濁渾氏、朱可渾氏改為漢字單姓朱氏。

  

姓氏分佈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西漢朱質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中被殺,子孫避難逃到丹陽(今屬安徽)。朱卓的後裔由於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魏晉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地區。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東晉時有朱瑋自河南南陽徙居南康(今屬江西),其後朱熹僑寓建陽(今屬福建)。朱熹之孫朱銓回遷廬陵(今江西吉安),朱銓的5世孫朱章甫於南宋末年避亂徙居吉安府安福縣(今屬江西),後又遷至廣東興寧寧中鄉竹絲湖立業,成為朱氏興寧竹絲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於元代徙居羅浮(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徐田,此後,子孫繁衍,分佈於今廣西、廣東的許多地方。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朱姓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南方的大姓之一。

  

姓氏名人

  

朱亥: 戰國時魏人,以屠為業。時秦圍趙邯鄲,魏遣晉鄙率軍救趙,因懼秦兵,便留軍於鄴,逗留觀望。魏公子無忌得侯嬴獻計盜得兵符,侯嬴又薦朱亥與之同行。至魏營,晉鄙疑信陵君有詐,朱亥即出袖中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破秦師,遂解邯鄲之圍。

  

朱士行:三國魏穎川(今河南省禹縣)人。因感當時所譯的般若經文句艱澀,難以理解,決定西行求法,是中國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

  

朱溫:後梁太祖,五代梁王朝建立者。公元907年代唐稱帝,後為其子友珪所殺。

  

朱熹:南宋時哲學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徙居建陽考亭。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為同安主簿。時浙東大饑,乃單車按行境內,救荒革弊。慶元二年,落職罷祠。卒後追諡文。受業於李侗,得程顥、程頤之傳,兼采周敦頤、張載等人學說,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弟子眾多。其學派被稱為閩學,或考亭學派、程朱學派,曾被韓冑視為偽學,加以禁止。有《四書章句集注》、《伊洛淵源錄》、《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後人編纂的《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濠州鐘離人。初名重八、興宗,字國瑞。幼年窮苦為僧。元順帝至正十二年,投郭子興部紅巾軍,娶子興養女馬氏為妻,號「朱公子」,始改名取字。十五年,子興死,子郭天敘陣亡,元璋獨任元帥府事。十六年克集慶,改稱應天府,遂稱吳國公。與東張士誠、西陳友諒各佔一地。攻殺陳友諒後稱吳王。宋小明王龍鳳十三年,始稱吳元年,同年俘殺張士誠。次年即皇帝位,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克大都,滅元。在位時,嚴懲貪污,以操之過急,不免冤濫。因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數萬人。開國功臣多非善終,文人學士也多遭不幸。定八股取士之制。嚴禁百姓私往海外貿易,禁用白銀交易。

  

朱載堉:明朝音律學家、數學家。

  

朱柏廬:清初居鄉教授學生,治學用程、朱為本,提倡知行併進。其《治學格言》世稱《朱子家訓》,被後世視為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讀本,影響深遠。

  

朱軾:清江西高安人,字若瞻,號可亭。康熙三十三年進士。由知縣累擢浙江巡撫,築沿海石塘數百里。曾上疏請罷墾田,慎刑獄,又陳鹽政利弊八條。卒謚文端。曾與蔡世遠同輯《歷代名臣傳》、《歷代循吏傳》、《歷代名儒傳》,另有《周易傳義合訂》、《廣惠編》、《朱文端公文集》等。@(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