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組圖﹕滄桑故宮展開百年大修工程

【大紀元8月7日訊】 2004年7月31日,北京故宮正在進行百年大修。



自1911年大規模修繕以來,故宮在歷經近百年的“新陳代謝”后,如今,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頹態外顯,不堪重負。無論作為古建本身,還是作為博物館來說,故宮都面臨著一個無可回避的生存与發展問題。而這已在邊進行邊摸索的大修中如火如荼地開始了。用故宮內一位老專家的話說,就是:“故宮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机遇,盡管有些蹣跚,但畢竟邁開了‘突圍’的腳步。”

尷尬之余急尋“出路”

展廳不足,服務受限,這樣下去,故宮將愧冠“博物院”之名。

眼下,故宮正在不停止對外開放的狀態下“大興土木”──中軸線周圍建筑身上的歷史痕跡依次在北京烈日、雨水的洗禮下接受著工匠們的“縫補”。此次浩大的故宮大修工程,從2002年開始,將延續至2020年。“故宮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机遇,盡管有些蹣跚,但畢竟邁開了‘突圍’的腳步。”故宮的一位老專家無限感慨地向記者說出了這句話。

“突圍”之說讓記者頗感詫异,但老人的解釋卻讓記者感覺到了“突圍”二字的分量。

毋庸置疑,故宮博物院目前絕對是國內最大、效益最高、游客和藏品最多的博物館。如此大的博物館何以用“突圍”二字來形容發展問題?

原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觀眾批評信件是導致故宮不得不主動尋求新的發展思路的動力──號稱藏品百万件的國家最大博物館,每年展出的文物不過万件,以每年更換1万件展品的速度計算,故宮全部藏品至少需要100年才能展出一遍,一生當中有幸見識到故宮全部藏品的觀眾絕對寥寥無几,而且几乎不可能。

作為一個龐大的明清皇宮建筑群,故宮“博物館”的功能不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彌補又慢,發揮自然有限。以現展出文物數量來計算,有人認為它也許并不能被稱作是“中國第一大博物館”。有人干脆認為“故宮多年來始終被一副空架子撐著”。种种觀點都已表明,故宮在其基本職能上和服務水平等方面早已落后于正在蓬勃發展著的國內其他博物館,特別是省會級博物館。因為种种原因所限,故宮很難充分具備現代化博物館的功能。

“再這樣下去,故宮將不能再被稱作‘博物院’,完全可以改成‘故宮歷史遺跡保護所’。”有人戲謔說。

故宮初探“突圍”之路

《故宮總體保護規划》已上報有關部門,百年大修同時進行。

据悉,一部完整的、內容涉及故宮古建保護、文物藏品、展覽和歷史文化研究等方方面面的《故宮總體保護規划》已經成稿并上報國家有關部門。“這是一部內容詳細的好《規划》。”看過規划內容的人都發自內心地感到了欣慰,他們都表示,故宮要迎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机遇。

据悉,這部《規划》集中了專家和社會力量,其主旨為“全面保護,整體維修”八個字,而正在進行中的百年大修工程僅是規划中的冰山一角。

《規划》對故宮古建修繕制定了明确的時間表:到2005年故宮博物院80年院慶前,將基本完成包括故宮午門、欽安殿等中軸線周邊古建的大修工作;到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時,完成對中軸路主殿如太和殿、乾清宮以及東西六宮等古建群的修繕;到2020年,故宮迎來紫禁城落成600周年慶典時,大修工程全部完畢。

“《規划》為故宮找到了出路。”一位知情人士說,原來故宮博物院的發展思路為“歷史文物展覽占上風,而宮廷建筑展示占下風”。而《規划》對其進行了新的定位──發揮故宮博物院古建筑、宮廷遺址原狀的作用,揚故宮之長,同時繼續發揮歷代藝術品的對外展示作用,未來故宮“建筑和藝術品的地位開始平等。”

的确,來故宮博物院參觀的眾多游客中,大多怀有領略巍峨的宮廷建筑心情,而許多觀眾對諸如青銅器、鐘表等文物展的關注程度明顯擺在了第二位。

“突圍”之路坎坷崎嶇

宮內建地下展廳与故宮外尋新展館的思路,都遇到了阻礙。

故宮的“突圍”之路絕對不可能一帆風順。首先是作為博物館的功能性設施的建設,故宮如此龐大的建筑群,必須具備完備的排水系統、供電系統、供熱系統、信息通訊系統、安防設施等十余項,但是要想完善上述系統,就不可避免地要“大興土木”,而且這十余項系統工程總體上要齊全具備,具體上要先后開展,但特別要注意協調進行,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重复。

此外,作為博物館必須還要有一個現代化展廳,使館藏的文物得到充分展示,讓游客充分從文物中領略到瑰美的文化,使博物館及文物的社會价值得到體現。

但是,故宮是不可能在地上新建博物館的,而現有古建因需要保護也不可能突破單體古建──無論多大──開辟為現代化展館。因此,早有人想到在故宮地下建設一座地下展廳,盡管專家們都有“故宮需要一個展覽場所”的共識(故宮擁有的150万至200万件──按現在新的文物定級統計標准計數──藏品都應該展示,實際上每年僅能對外展出不足万件)。但是,眾多專家或激烈或含蓄地表示出了反對在故宮內動土的意見。于是,這個故宮“突圍”之路中遇到的矛盾計划遭遇擱淺。

開辟新途徑,在故宮外尋找新展館同樣也是一個矛盾──目前難以找到一塊合适的土地建設展廳。業內人士感慨:“許多專家觀點都不是停留在技術上的障礙,而是感情上的障礙。故宮需要一個發展的百年大計,無論政策和人怎么變,故宮的發展計划不應變。”

故宮在發展問題上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弱項,那就是關于歷史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像故宮這樣的博物館必須具備古建、藏品和宮廷歷史三大塊,但故宮的宮廷歷史目前是一個很大的弱項,尤其是明代歷史的研究几乎空缺,這使博物館的“三足”几乎短了一條腿,也是使故宮很難登上世界頂級博物館地位的原因之一。

“修舊如舊”易說難行

不斷發現的新“謎團”,給這座“歷史重疊”的宮殿大修帶來更多忍痛難全的遺憾。

記者了解到,專家在故宮修繕中已經遇到了一些求而未解的謎團,比如在勘察中,專家們發現了兩處古建現狀与記載有所不同,記載中注明該建筑曾毀于一場火災,但是在勘察中發現該建筑內大木全部是當年的金絲楠木,事實与記載明顯不符。此外,午門的彩畫是一大謎團,按照故宮中軸主要建筑的等級,其彩畫應是“金龍和璽”規制,但是午門彩畫卻是“旋子彩畫”,兩者級別相差甚遠,而午門為何成為故宮中軸線上惟一一處不是“金龍和璽”彩畫,是至今未解的謎團,專家們急欲了解的是午門歷史上到底是什么彩畫。

故宮是明清建筑群,至今仍有少數建筑保存有明代風格和原材質,但是按照“康乾盛世”的標准進行大修,許多原有明代風格可能會改變。今后,只有專家才能在故宮內尋找到明代的建筑風格,而且還是要在現有大修中古建記載詳細完整的前提下。@(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