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探源

百家姓溯源:楊

姓氏由來

  

楊(yang2)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 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 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 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姓氏分佈

  

楊姓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楊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陝西境,後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時,楊姓已廣泛分佈於我國北方大部份地區。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陝西省境遷去。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晉、唐這一時期,是楊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為突出,在此時期,多因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氏大舉南遷。至宋代起,楊氏已廣泛分佈於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起播遷中心。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於今河南、山西、陝西三省間地以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又一線。此後便逐漸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直至遍及全國各地。

  

姓氏名人

  

楊雄: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曾作《太玄》、《法語》,主張儒家的倫理學說。

  

楊震:東漢大臣,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他從小好學,博覽群書,當時被稱為「關西孔子」。後因遭中常侍樊豐誣陷而罷官,自殺而死。他的子孫世代任大官僚,「弘農楊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楊堅:即隋文帝,隋朝建立者,弘農華陰人。他北周時被封為隋王,總攬朝政。581年,楊堅廢去靜帝而自立,建立隋朝。經過數年的兼併戰爭,他於589年結束了南北朝以來各地政權長期分立的局面,統一了全國。他在位期間,對政治、經濟進行了整頓,使國家財政收入有了保證,加強了中央集權。

  

楊玉環:唐朝唐玄宗貴妃,世稱楊貴妃,她通曉音律,長於歌舞。白居易有詩形容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唐玄宗自得到她後,整日沉醉於享樂之中。安史之亂時,玄宗西逃,行至馬嵬坡時,迫於將士的壓力,命她自縊而死。

  

楊炯:唐弘農華陰人。幼聰明博學,善屬文。十歲舉神童,授校書郎。後遷盈川令,卒於任。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四傑」。炯嚐言「愧在盧前,恥居王后」,時議然之。有《盈川集》。

  

楊行密:字化源,五代吳國開國君主,廬州合肥人。少為群盜,佔據廬州,唐昭宗拜為淮南節度使,封吳王,悉有淮南江東地,在位十五年。後其子溥稱帝,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楊萬里,南宋詩人,號誠齋,吉水(今屬江西)人。他初學江西詩派,後又風格轉變,以構思新巧、語言通俗明暢為特點,自成一家,人稱楊誠齋體。他一生作詩20000多首,現僅存一部份。他有些詩能關心時政,反映民間疾苦,著有《誠齋集》。

  

楊業: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漢,驍勇善戰,賜姓劉,名繼業。北漢亡,歸宋,刺代州,積功遷雲州觀察使,後潘美以忠武軍節度使北征,業副之,連拔應、寰、朔各州。會契丹國母蕭氏率眾南下,復陷寰州,業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偪業赴敵,既戰而敗,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後楊氏幾代楊延昭, 楊文廣一直為北宋王朝捍衛疆土,楊家將的忠勇事為後人傳誦。

  

楊延昭:本名延朗。宋麟州人,楊業第六子。父死,堅守邊關,屢敗契丹。在邊二十餘年,智勇善戰,號令嚴明,身先士卒,為將士愛戴,契丹憚服之,呼為楊六郎。

  

楊守謙:明徐州府人,字允亨,號次村。楊志學之子,嘉慶八年進士,累官保定巡撫。後被嚴嵩誣陷,下獄。守謙胸懷坦蕩,居官清廉,馭下多恩,及死,將士無不流涕。隆慶時追諡恪愍。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