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樂

名曲賞析:《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數百年的古琴名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漁樵問答》存譜最早見於明蕭鸞撰寫的《杏莊太音續譜》(1560年)。曲譜解題云:「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近代《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另人有山林之想。」

  

《漁樵問答》一曲的旋律飄逸瀟灑,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並反映了隱逸者嚮往漁樵生活,希望從自然山水中汲取靈感或了悟,以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並把漁樵作為隱士的化身來加以歌頌,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

  

曲中有一些悠然自得的樂句重複或移位再現,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形成了問答的對話效果。以模擬和對應的句法來象徵漁樵此問彼答的情景,並穿插效果性的手法,表現了漁者搖船捕漁和樵者砍樹伐木的勞動場面,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悠然自得的神態,造成了對漁樵生活的聯想。

  

樂曲可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1-5段),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第一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複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份(6-10段)是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

  

全曲在對自然和生活謳歌的同時,抒發了一種「雖嚮往之,實不能也」的隨想和感慨。由於樂曲形象生動、準確,音調飄逸灑脫,是琴曲中具有幽深之美的最富代表性的作品,近數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深受琴家們的喜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