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印度躋身全球研發中心

【大紀元8月19日訊】(亞洲時報記者Kunal Kumar Kundu8月19日報導)孟買 — 凱蘭是印度經濟的新一代弄潮先鋒。她的生物技術公司-比肯印度公司的首次公開募股使其成為印度最富有的女人,這標誌著印度成為研發領域的一顆新星。

《財富》500強公司中的100家,包括特爾斐、禮來公司、惠普、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以及其他國際大公司過去5年紛紛在印度設立研發機構。通用電氣在印度班加羅爾成立的約翰· 韋爾奇技術中心是該公司設在美國以外地區的最大研發機構。估計通用投資6000萬美元,雇傭了1600名研究人員,並計劃把雇員增加至2400人。通用塑膠在印度有一支300人組成的研發隊伍。印度通用發動機公司已為通用的最先進洗衣機研製出一種幾乎沒有噪音的發動機。該公司每年生產數百萬台發動機,成為重要的發動機供應中心。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設在班加羅爾的研究中心從事航空電子控制系統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仿製以及軟體發展。

印度最著名的研發公司是在制藥行業,如冉巴希公司、阮氏實驗室和太陽制藥等。印度的生物技術日新月異,比肯和Shanta Biotech更是這一行業的領頭羊。印度信任生命科學公司的幹細胞研究得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認可。質量、信譽、可靠性以及合理的成本結構使印度成為世界資訊技術外包中心,而且現在它還出人意料地發展成為制藥研發中心。

印度在藥品研發方面咄咄逼人的增長勢頭給歐洲帶來沈重的競爭壓力。安永國際會計公司最近在研究報告中把印度視為一個新興的藥品開發、生物技術和化學製品研發外包中心。歐洲委員會發表報告呼籲加強歐盟和印度在包括生物技術在內的各個領域的合作。該報告指出,“歐盟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印度的生物技術在過去幾年裏突飛猛進。它面臨的下一個挑戰是如何成功地把印度的生物技術整合到全球生物技術革新系統中去。”

印度制藥公司正尋求非傳統的商業模式(即從以商業促研究的模式向以研究促商業的模式轉變)以利用市場競爭和抓住機會。事實上,2003年印度制藥公司是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提交原料藥文件最多的國家,總共有126份,占所有進入美國市場的藥品的20%,比西班牙、義大利、以色列和中國還高。

根據安永2004年所做的一項調查報告,預計印度的生物技術領域在未來5年內將創造50億美元的收入和100萬個就業崗位。因為許多公司都集中精力提高生產力,加之好幾家美國和歐洲公司都面臨資源短缺問題,因此合作是必然的。印度憑藉豐富的高質量/低人工的技術人才成為歐美公司的合作首選。

印度制藥巨頭還積極參與全球研發領域並取得了顯著成就。全球10大醫藥產品生產廠家有8家都在印度生產加工產品。2003年印度制藥公司開始海外並購:冉巴希公司收購法國阿文提斯;Wockhardt兼併英國CP 藥品公司;Zydus Cadila收購法國雅萊,所有這些收購行動都使印度公司打入國際市場。

另外還有大量入境投資。像瑞士羅氏大藥廠、德國拜耳制藥、阿文提斯和美國凱龍公司等跨國公司已經把印度作為它們的高級藥物成分的地區供應中心。臨床研究外包業迅速發展起來。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已把在印度的研發費用翻了一番,增至1300萬美元。諾華、阿斯特拉制藥、禮來和葛蘭素史克等公司也把印度作為它們的臨床研究的全球中心。

Divi’s Labs、Vimta Labs和Matrix Labs等小型公司是這一行業的新星,但它們對印度發展成為國際研發中心也起了很大作用。研發不再局限於政府或大公司。例如,印度的專利申請從1995年的4000個增至去年的1.5萬個。《當代全球商務》估計印度向美國提交的專利申請從1997年的183個增加至2003年的1700個。

汽車工業是另一個革新領域。跨國汽車公司最初來印度是為了發掘這裏潛在的巨大汽車市場。為了降低成本,他們不得不使用本地零件-最初質量很差。但零件製造商與跨國公司的交互作用不但很快使產品質量大大提高,而且還引起了當初人們做夢也沒想到的汽車革命。今天,印度汽車配件公司借助電腦進行設計和生產,不斷設計出成本低、效率高的新款式。這種設計理念已使印度成為全球玩家,去年該國的汽車零配件出口多達10億美元。2003-04年的汽車出口突破10萬輛。

印度為何在這些領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印度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高過中國。根據管理學院(IMD)的《2001年世界競爭力年鑒》, 在25-34歲這個年齡階段,8%的印度人受過高等教育,而中國只有5%。而且,印度的絕大多數大學課程都用英語教授,而中國使用漢語。印度每年培養出約230萬名大學本科畢業生,30萬名左右工程師。IMD根據全球30個國家的大學教育制度滿足經濟競爭需要的程度進行評分排名的結果是,印度得分6.2,名列第六;而中國得分只有4.4,排名第25位。

相對於自己的經濟需求,印度也有大量技工,特別是工程師。根據IMD的調查,印度的技工人數在30個國家中排名第三。事實上,在30個國家中,印度擁有的合格工程師最多,而中國排在第29位。在過去那種政府分配工商許可證的黑暗日子裏,公司沒有研發積極性。但上世紀90年代經濟改革引發的激烈競爭使得研發成為競爭求存的一種基本工具。其他亞洲經濟實體如南韓和臺灣把勞動密集型生產作為它們經濟起飛的平臺,利用它們的廉價勞動力,後來在此基礎上進行產業升級,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印度錯過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機會,不過現在它抓住腦力出口的大好時機。這種腦力輸出已從電腦軟體行業擴散到技術密集型的生產領域。現在印度正在發起研發革命。(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