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聞

從兩黨政治看美國大選

【大紀元7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特稿)美國立國兩百多年來,政府更替平順,國家政治穩定,兩黨政治的成功運作功不可沒。2004年大選已經起跑,兩黨已分別提名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獨立人士則抱怨幾無生存空間,最多只能在兩黨勢均力敵時,扮演「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角色。

一七八七年起草「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的諸公,其實並未考慮到政黨在政府事務中的角色。政黨之產生,是歷史因素使然。

美國於十九世紀初取消以財產所有權作為選舉人資格的條件後,選民人數大幅增加,為了將傾向相近的選民動員起來,政黨組織因此應運而生。隨著民主的發展,政黨運作日趨制度化,到了一八三○年代,政黨已經在政治舞臺上確立了自己的角色。

自一八五二年以來,美國總統即由共和黨及民主黨更替擔任。二次大戰之後,兩大政黨在總統大選中囊括平均百分之九十四點八的選票,第三黨或無黨籍獨立人士被壓縮到幾無生存空間。

以2002年的國會選舉和地方選舉為例,聯邦參議院的一百名參議員中,只有一名無黨籍人士,在聯邦眾議院的四百三十五名眾議員中,也只有兩名無黨籍人士。而在美國所有五十州中,州長都是共和黨或民主黨人,在七千三百名州議員中,只有二十一名為第三黨或獨立人士,比率僅佔百分之零點零零三。

今天,共和、民主兩黨實際上已全面主導了美國全國政治。民調顯示,大約六成美國人認為自己是共和黨人或民主黨人。即便是那些自稱無黨籍的人士,通常也在這兩黨中做出選擇。

其實自稱無黨籍獨立人士的政黨傾向一向明顯,而且每於選舉時表現出高度忠誠。民調顯示,從一九八○年到一九九六年的五次總統選舉中,百分之七十五傾向於共和黨或民主黨的無黨籍民眾,投票支持他們所傾向的政黨的總統候選人。2000年,在傾向共和黨的無黨籍民眾中,有百分之七十九投票支持共和黨候選人布什;在傾向民主黨的無黨籍民眾中,有百分之七十二投票支持民主黨候選人高爾。

美國兩黨制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穩定運作,主要是其選舉制度讓第三黨或獨立人士難有生存空間。美國的聯邦及州議員選舉是採「單一席位選區」制(single- member district)。與比例代表制不同的是,「單一席位選區」制使任何一個選區只可能有一個政黨獲勝,因此有助於兩個傳統政黨坐大,也將一些小黨和獨立人士置於屢戰屢敗的境地。即便小黨企圖以聯合方式,或依附大黨,也受到制度的排擠,因為除極少數的幾個州之外,各州都禁止所謂「聯合選票」 (fusiontickets) ,即一個候選人做為一個以上政黨的候選人參選。

此外,選舉團選舉總統的制度也進一步從體制上穩固了兩黨制。在選舉團制度下,美國公民實際上不直接對總統候選人投票。每個州的選民把選票投給承諾支持某個總統候選人的「選舉人」。總統候選人必須在五十州的五百三十八張選舉人票中獲得半數以上的選票才能當選總統。由於一個候選人在一州只要獲得半數加一票以上的多數選票,即贏得該州全喉舉人票,使得第三黨候選人當選總統幾乎成為不可能。

尤有甚者,無黨籍人士欲成為總統候選人,必須在各州取得足夠的選民連署,才能在各州的總統候選人名單列名,因此會出現一個獨立總統候選人只在幾個州競選的獨特情況。

由於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控制著政府機器,他們制定出的一些選舉規則自然也對大黨有利。僅僅是將一個新政黨的名字放到州選票上就是一項艱難和耗資的工作。例如,北卡羅來納州規定,任何一個新政黨若想在2004年大選中,把該黨的總統候選人列在該州的選票上,必須有經五萬八千八百四十二名選民簽字的請願書。

對於兩黨政治,許多美國民眾是在幾許無奈中接受,因為他們覺得共和、民主兩黨越來越相似,內政外交政策雷同,選民選擇的機會降低。一九九○年代以來的民意調查一貫顯示,民眾非常希望有第三黨。2000年大選前的一次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六成七的美國民眾希望有一個強大的第三黨,推出候選人參加總統、國會和州政府選舉。正是這種情緒,再加上不惜花費重金參選,使得德州億萬富翁裴洛(Ross Perot)在一九九二年大選中贏得了百分之十九的選票,成為自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進步黨)一九一二年贏得百分之二十七選票以來,得票率最高的非主要政黨候選人。

美國歷史上不乏因第三黨或獨立人士參選,而左右最終選舉結果的情況。前述一九一二年羅斯福作為第三黨候選人參選,分散了共和黨的選票,使民主黨候選人威爾遜(Woodrow Wilson)在得選票不過半的情況下當選總統。

一九九二年,無黨派人士裴洛吸引了八○年代通常投票支持共和黨的選民,從而導致當時任總統的共和黨候選人老布什競選連任失敗。

2000年大選,共和黨候選人小布什和民主黨候選人高爾所獲的票數非常接近,如果綠黨候選人納德(Ralph Nader)沒有參選,高爾就可能贏得佛羅里達州的選舉人票,從而獲得當選總統所需的超過半數的選舉人票,改寫美國歷史。

儘管存在著對第三黨的潛在支持,但第三黨贏得政治生存空間,仍面臨巨大障礙。除了前述制度性障礙外,選民擔心投票給第三黨候選人會「浪費」選票。此外,美國選民有時會投「抗議票」(protest voting),支持第三黨候選人的現象。例如在一九九二年的一次蓋洛普調查中,投票給裴洛的選民中有百分之五的人表示,他們是抗議兩大黨才投票給裴洛,如果裴洛有希望當選,他們反而不會投他的票。

二00四年總統大選,在二000年「攪局」成功的綠黨候選人納德,將再度出馬競選,不過這次是以無黨籍人士身份參選。他會再幫布什一次忙嗎?吾人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