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

南涅水石刻造像

山西長治市古代的雕刻藝術在中國雕刻藝術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沁縣的南涅水石刻造像,更是勝名遠播。

南涅水石刻造像館座落在距山西沁縣縣城西南一里多的筆峰山上。該館又名二郎山石刻館,其建築風格為仿明、清建築,以中軸線座北朝南分三所院落,即「群佛宮」、「銅攝碑林」、「萬象館」。內設「碑林殿」、「佛塔段」、「石峻殿」等館內的文物以南涅水石刻遺像為主。

1959年,在縣城東北的南涅水村,出土窯藏石刻造豫1126件。據碑文記載,這批石刻造像上自北魏水豐元年,下至北宋天聖九年,積累了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宋六個朝代的民間石雕藝術珍品,題材大多以佛教活動為主。造像多為選落塔形,即以四面開龕造像的方型石塊疊壘成塔形,為國內稀有。石刻分為碑文石刻、造像石塔、個體造像三大類型。碑刻主要是作題記用的,有文像並刻和純文石刻兩種,都是北魏水平三年至北宋天聖九年積累的民間石刻藝術品。

造像石塔的石刻多為平面正方形和錐形,每組5-7塊組成,都選壘成塔形,每塊石刻周圍都雕有佛龕,龕內有佛像。每龕內除一佛像外,還分別襯有數目不等的菩薩、僧侶、力士。造像或行、或立、或坐、或思,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佛龕用龍首和各種花卉圖案裝飾,圖案奇出多變,同是用龍首供裝飾的,龍首取勢卻變化多端,有的垂首汲取,有的昂首慾飛,有的逍遙平視,有的怒慾吞雲,有的嬉戲吐霧,有的口銜佩玉垂。

個體造像共50尊,大小不一,大的高3米余,小的僅0.3米,分佛、菩薩、羅漢三種。造像的衣著、形體、形態刻畫得細膩、逼真、生動。造型具有不同時代特徵,是中國石雕藝術的珍寶。

石刻館還珍藏著《陶貼珍到》,為東晉學者陶淵明手書「擬古雜詩」十二首玉石石刻。清乾隆六年,沁州人張孝任監察徹史巡視江南時,欣得陶淵明親筆撰寫的《擬古雜詩》12首,遍訪名工以「致遠堂法貼」為題攜刻於玉石之上,後廣為拓印,遠銷英、美、法等國。從「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到「愁人難為辭,遙遙春夜長」信手走筆,瀟灑利落。另2塊是閱者的題跋,有沉約、狄仁傑的題字。尤為吸引人的是武則天的題詞共82字,一氣呵成,還加蓋了她的「鳳閣之寶」、「鳳閣審定真跡」印璽,還有名士常熟人錢謙益觀後加蓋的「虞山老椎」。

印館中還陳列著康熙御書石刻。清康熙四十二年前後,康熙帝把自己臨摹的宋朝書法家米芾的《千字文》詩,連同他本人的前言後語的墨寶,賜予了當時的保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吳碘。吳親自選購漢白玉,訪名工將其鐫刻珍藏。吳去世後其子吳時謙在沁縣城吳氏祠堂後建「宸翰樓」一座,將全都石刻嵌在稜內牆壁上現己全部移至石刻館陳列室。全部石刻共48塊,每塊高35公分,寬100公分,大小均等。其中有15塊共127字是康熙的前言和臨米芾的一首律詩。 一塊上寫46字,是康熙書贈進士吳時謙的詩一首。其餘32塊,有3塊是空白的,有2塊刻的是吳的「謝恩辭」,還有27塊是康熙寫的「千字文」和73宇的賜贈跋語。全部石刻共保存康熙字跡1246個,全部楷中帶草,筆勢深得米芾「風牆陣馬、沉著痛快」的書法真傳。在書刻前後、中間分別附有康熙的自用「康熙窟翰」、「救幾清晏」、「稽古右文之章」、「龍天主人」和「康熙御筆之寶」等五方特備印章。字數之多,推重吳之誠,為全國所罕見。

南涅水石刻造像群,是在雲崗石窯的先導和影響下出現的,但它卻不同於各地的石窟造像。它不是遠涉深山剎崖鑿窟的塑像雕刻,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鑿石成像成塔,或大或小。高的260厘米,低的135厘米,既易取置,又簡便經濟。使一批生動活潑、形式不拘的藝術形象展現在遊人面前,令遊客讚歎不己。南涅水石刻造像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佛教、民俗的佳品,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