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白樂崎專欄》預防勝治療–美台溝通管道芻議

【大紀元6月23日訊】(自由時報國際新聞中心吳直耕譯)二○○三年底及二○○四年初台海兩岸的緊張情勢如今已多少緩和之際,回顧這段緊張關係的肇因及其防範之道或許會比較容易。陳水扁總統上任最初兩年為增進兩岸關係所付出的努力並無成果。經濟衰退,尤其是緩緩上升的高失業率,以及在野黨占多數的立法院也大抵上阻擾了景氣刺激與改革。此外,兩個在野黨已經組成聯盟。民進黨繼續執政的前景,在當時並不明朗。但有一件事頗為明顯:為了選舉,執政黨決定在兩岸關係上改而採取較強硬的態度。

針對台灣二○○四年的總統選舉,美國政府從過去到現在,至少在表面上一直都維持中立。當然,美國政府內部所獲得的情報與分析並不為外界所知,不過大多數智庫的中國專家認為,台灣對中國的態度「轉為強硬」的策略,只是單純的選舉動作,且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會讓美國承受涉入軍事行動的風險,其最終目的當然是要達成台灣獨立。中國也不時發表聲明,使用「正走向獨立」、陳水扁「不值得信任」等用語。

但外界並未深入探究陳總統採取這樣的策略其實隱含其他至為正當與根本的理由。例如,公投對民進黨而言顯然是一個根本需求。更重要的是,領導階層認為,透過根本的變革達成部分憲改工程,對於延續目前的民粹式民主至為重要。

因此,台灣方面看到的是這樣的架構,美國則可以理解地看到一個難以接受的風險。或許有人會問,為何雙方沒在這件事情變成問題之前進行討論?也許雙方的確曾經有討論。若是如此,則討論對於現況所產生的認知,可能不是正確的。如果是正確的認知,它應該會讓事情的發展出現一個完全不同或至少較為緩和的一套行為,且比較可能讓美國避免涉入軍事行動。

在美國方面,這個緊張關係最後導致華府發表一個重要的政策聲明。美國此後將進一步涉入台灣的內部政治改革。美國這麼做的同時,將必須針對何謂挑釁、何謂現狀,以及哪些動作不宜,加以界定。

這將引發許多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中國對這些事情的反應。美國如何涉入另一個民主國家民選官員所辯論的國內政治議題,則是另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隱含美國國家利益的一個重大元素,因為美國對台灣安全做出承諾(以及對台灣主權較少提及的立場),都承受很大的風險。此外,台灣任何改革都將無可避免地被放在兩岸關係的框架下來解讀,並且為中國所反對。

無論美國的政策如何演變,這都是一個敏感議題,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大。這意味雙方之間應該有一個更好的溝通機制。台灣雖小,但台灣在安全、經濟與政治上的重要性,使其一直成為一個潛在的衝突點。為了美國與台灣的利益,也為了東亞的區域穩定,雙方高層應該持續關注,以及早發現並處理任何可能失控的潛在問題。

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主要是由國務院、國防部與國家安全會議,透過不同程度的協調機制來加以研議。在台灣,國家安全政策似乎由總統府和不同顧問來擬定,國家安全機構的參與相對較少。

為了美台關係,尤其是在國家安全事務方面,美國政府應該組織一個兩岸小組,由副助理部長或相同等級的官員組成,成員來自國務院、國防部、國家安全會議和其他可能涉入的單位,這個小組負責向美國總統或由美國總統所指定的高層官員提交報告。這份報告主要將依據該小組與台灣官員每三個月定期召開的會議結論寫成,並針對任何必須加以處理的情況提出建議。

台灣方面也應該採取類似的措施,以確保總統或總統所指定的高層官員獲得相同的資訊。由於美台關係並不只局限於外交關係,在內政上也有其重要性,雙方的總統府有必要時時掌握情況。

考量雙方領導人,意即布什與陳總統的風格與偏好,有必要成立一個討論這類事務的溝通管道,這個管道必須是雙方元首所能接受,且其層次在各自國家的政府內部必須可以上達領導階層。不過,這些討論也有必要經過政府內與專家有緊密聯繫的副助理部長或相同層級官員加以篩選。

如果仔細探究上述可能的溝通程序以及二○○三年底及二○○四年初發生的事件,當時在情勢緊張時耗費過多時間才獲得理解的行動,透過這樣的溝通管道便能及早獲得理解,並且做出妥協,避免緊張關係過度升高。美國在決定如何處理台灣具正當性的國內民主發展的同時,又要保護美國的利益,已經是很艱難的挑戰,沒有必要讓彼此之間的誤會使問題更加複雜化。

(白樂崎先生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自由時報團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