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世界糧食危機:庫存低於最低警戒線

【大紀元5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何清心、吳尚、魏德綜合編譯報道) 中國的上古之書,《尚書》,是最早記載先秦政治思想的書。《尚書》.《洪范》篇中說:「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可見「民以食為天」的政治理念,早在兩千多年前即已深植中國人心。

但是今天,因為世界人口遽增及工業污染,導致全球氣候迥異於往昔。不斷上升的氣溫、年年銳減的地下水位與降雨量,使得世界糧食安全(World Food Security)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根據地球政策研究院(Earth Policy Institute)的布朗(Lester R. Brown)5月5號的報告,世界谷物收成已經連續四年出現短缺,世界糧食安全進一步惡化,2005年可能出現糧荒。

據環境新聞網絡(Environmental News Network)報導,因為連續四年的歉收,使得世界谷物存底數量降至30年來最低點,隻有相當於59天的用量。在2003年,谷物短缺一億零五百萬噸,創歷史最高紀錄。小麥和玉米價格升高到7年來最高點,稻米價格上漲到五年來最高點。

因此,在2004年,我們除了必須讓糧食收成不再惡化之外,還必須努力彌補去年短缺的一億零五百萬噸。再加上即將出生的七千四百萬人,我們還需要再多生產一千五百萬噸糧食來養活他們。假若我們將目標放遠一些,想重建谷物安全庫存至最低安全標准 — 70天,那麼,我們就還需要另外生產糧食6千萬噸。

如果我們隻想把谷物生產和消耗之間的平衡維持在目前這種狀態,今年需要增加的糧食產量是1億2千萬噸。但若想達至最低安全標准(即可供全球人口食用70天),今年則需要增加谷物產量1億8千萬噸。不幸的是,增加產量1億2千萬噸的可能性已不到百分之十,更遑論要重建安全庫存。看來全球谷物產量要連續第五年短缺。

基於這一嚴酷現實,布朗說,我們應當收起樂觀的想像與期盼,認真的面對糧食危機。既然全球谷物產量很可能要連續第五年短缺,那問題就在於,會短缺多少?以及這樣的短缺會如何影響糧食價格?

首先來看看今年的小麥。世界小麥的主要產區主要在北半球,如在2003年,世界小麥主要生產國為美國、中國、俄羅斯和烏克蘭,但他們的產量都偏低,而非主要產區的印度和歐洲的產量卻略有上升。假設去年導致歐洲和印度其它作物歉收的炎熱與乾旱今年不再出現,那可以預見,今年小麥產量將可較去年多出3千5百萬噸。

就稻米而言,因為今年中國政府傾盡全力逆轉稻米產量連續四年的歉收,具體手段包括提高政府稻米收購價格,所以今年產量會大增的可能是中國。據專家估計,今年中國稻米產量可能從1億1千5百萬噸上升到1億2千2百萬噸。就算其它稻米生產國產量處於中等水平,今年稻米產量將可望較去年提高1千2百萬噸。

再者是主要作為飼料的玉米。美國是世界產玉米大宗,佔全球總產量的百分之四十。估計美國玉米今年產量和去年持平。因為美國的玉米主要是靠雨水灌溉,所以無論是乾旱還是炎熱都會使產量變化很大。美國是否能產出去年的產量是令人懷疑的,但我們樂觀其成。假若其它地區增產,則會使2004年的玉米產量提高1千萬噸。

其他次要的谷物:如大麥、黑麥、燕麥、高糧、粟米等,近幾年的產量也是不斷減少,估計今年產量是3百萬噸。

將所有預估的增產數加起來。小麥3千5百萬噸,稻米1千2百萬噸,玉米1千萬噸,其它3百萬噸。總共6千萬噸。這已有所進展,但距離彌平1億2千萬噸的缺口,還差6千萬噸。如果我們再考慮適度地重建一部分庫存至65天,仍還差9千萬噸。

在全球氣候驟變的今天,全世界的農夫們除了每年所固定必須面對的變數外,現在他們還要考慮兩個新問題 — 灌溉用水的不足和全球氣溫不斷的升高。

灌溉水源的減少和全球氣候的暖化,使得農夫們要增加作物產量相形之下變得困難。在中國,三分之一的玉米與的二分之一的小麥產自華北平原,但那裡的蓄水量正逐年不斷下降且水井日漸乾涸。

據統計(請參閱http://www.future-china.org/fcn/ideas/fci20010515.htm),在1996年,中國第二大河 — 黃河斷流133天。1997年,由於乾旱,黃河斷流長達226天。這一年,河水有很長一段時間未能流到黃河出海所流經的最後一個省份 — 山東省。中國五分之一的玉米和七分之一的小麥產自山東,而該省50%的灌溉用水來自黃河。

而據人民網於4月14日報導,黃河源頭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在1996年三、四月間,兩湖之間河段首次斷流,時間兩個月,斷流距離三四百米,但鄂陵湖出水口於2003年底發生歷史上首次斷流。

印度大部分的邦(states),包括它的糧倉 — 旁遮鋪(Punjab),和美國的南方大平原和西南部,也同樣面臨缺水危機。

在這三個國家,農田用水都被都市佔走了。更糟的是,在一些小國家,因為含水層在逐漸乾涸與城市的需要,使得農地找不到灌溉用水。

在溫度方面,近期記錄表明,在最近兩年來,每年世界主要糧食產區因氣溫的升高,而使收成減少。從1970開始,地球平均氣溫升高攝氏0.6度。歷史上溫度最高的四個年頭,其中三個出現於最近四年,而這四年正是糧食歉收年。今年的全球平均氣溫顯然會高於正常水平(此一水平為1950-80間的平均值)。

如果預估的2004年糧食短缺6千萬噸成真,那整個世界將不知道會變得如何。要麼谷物庫存會減少12天存量,降至史上最低的47天,要麼糧食價格會上漲並且導致用量減少。這對那些每天生活費低於2美金的30億人來說,日子會變得很困難。

糧食短缺可能引發某些國家在2005年通過政治或行政手段來幹預市場,從而導致政治危機或局部地區的不穩定。我們有前車之鑒。

在2002年9月,由於天氣炎熱導致歉收,加拿大宣布限制小麥的出口以保証國內用量充足。2個月後,澳洲也因為乾旱而歉收,宣布隻向它的傳統客戶出口糧食。2003年中期,歐盟停止發放谷物出口証照達數月之久。在2004年1月,俄羅斯強行徵收小麥出口稅來控制上揚的面包價格。

布朗認為,要解決世界糧食危機,不是增加耕地面積、加重農藥使用量而是重視生態系統的平衡。

聯合國糧農組織(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定每年的10月16日為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今年世界糧食日及傳媒糧食運動(TeleFood campaign) 的主題是重視生物多樣性以拯救糧食危機(Biodiversity for Food Security)。

生物多樣性對農業及糧食生產是重要的。人們需要各式各樣的食物,房子及財貨來維持生活。但是,人卻不斷在威脅我們周遭的物種及其生長環境。很多動植物頻臨絕種,這導致利用動物,如昆虫,來替植物受粉與靠微生物來維持生態循環也變得相對困難。

地球有40%以上的土地被用來發展農業。藉由使用適當的農業技術,比如減少農藥之使用、發展有機農業與輪耕等,農夫們可以與周圍生態環境維持一個平衡狀態。家畜、昆虫、真菌與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機物,並將養分釋放回土壤中﹔蜜蜂、蝴蝶、小鳥與扁蝠可以為果樹受粉﹔沼澤濕地則可以過濾污染物,森林可以防止土壤被雨水沖蝕﹔食物鏈中的掠食者則可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維護生物多樣性可以從多方面著手,包括注重環境保育、增加這方面的教育,政府立法等。

世界糧食安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但要徹底解決這種危機,唯一的方式就是重視生態多樣性,使人類與自然共存。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