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樂

名曲賞析:《廣陵散》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即今安徽壽縣境內)的民間樂曲,曾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為最早。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為知已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廣陵散》樂曲來源的另一種解釋則是根據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聶政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旋毀容自盡。近代琴家楊時百,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由上述兩則故事看來,《廣陵散》一曲的確淵源甚久。東漢末至三國時,《廣陵散》已在流行。漢應璩(190~252)與劉孔才的書信中言及「聽廣陵之清散」。魏·嵇康的《琴賦》中提到的琴曲亦有《廣陵止息》。嵇康因善彈此曲而聞名一時,即使到了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歎:「《廣陵散》於今絕矣!」

  

《廣陵散》與《止息》於隋唐以前尚為兩曲。唐代始見有稱《廣陵散》為《廣陵止息》之說。唐李良輔撰《廣陵止息譜》一卷,為23段,見於《新唐書 . 樂志》;唐呂渭撰《廣陵止息譜》一卷為36段;宋元時《廣陵散》已增至44段。

  

而《廣陵散》與聶政故事相聯繫,始見於宋元人的詩文,樂曲的規模、調式、樂段的標題等,與今日所見的《廣陵散》譜大抵一致。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一為明朱權《神奇秘譜》本;再,明汪芝《西麓堂琴統》有兩個不同的譜本,稱甲、乙譜。此3種不同譜本經琴家研究,以《神奇秘譜》的《廣陵散》為最早,也較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即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後序(八段)。譜中有「刺韓」、「衝冠」、「發怒」、「投劍」等分段小標題。

  

《廣陵散》全曲的主體旋律顯得激昂、憤慨。開指一段從容自由,可視為全曲的引子。小序和大序部份則在較平穩的氣氛中,佈置了正聲和亂聲的主調旋律的雛形。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份,突出描述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著力刻畫了其不屈的精神和堅硬的性格。正聲的主調顯示以後,進一步發展了主調旋律,此時樂曲表現出一種「怨恨淒蒼」的情緒。徐緩而沉穩的抒情具有緬懷的沉思,同時孕育著騷動和不安。隨之音樂進入急促的低音撲進,進而發展成咄咄逼人,令人驚心動魄的場景,形成全曲的高潮,即「紛披燦爛,戈矛縱橫」的戰鬥氣氛。隨後音樂表現出壯闊豪邁、「沈鬱慷慨」的氣氛。亂聲和後序比較短小,主要體現出一種熱烈歡騰和痛快淋漓的感情。從而結束全曲。

  

《廣陵散》全曲的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讚揚。整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誌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使用了一種獨有的「慢商調」,其定弦特別,第二弦與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時可在這兩條弦上奏出,取得強烈的音響效果。

  

《廣陵散》全曲氣魄深沉雄大,有粗獷、質樸之美,它以磅礡的氣勢,獨特的風格,龐大的結構,表現了一種慷慨激昂的英雄氣概,受到琴家們的推崇。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