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樂

名曲賞析:《漁舟唱晚》

《漁舟唱晚》是一首頗具古典風格的河南箏曲。樂曲描繪了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漁民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優美景象。這首樂曲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首箏獨奏曲。

  

《漁舟唱晚》由中國北派古箏演奏家婁樹華先生於1938年以古曲《歸去來》為素材,依據十三弦古箏的特點發展而成,並引用唐詩人王勃《騰王閣序》中「漁舟唱晚,窮響彭蠡之濱」句首的四個字「漁舟唱晚」為標題。樂曲採用五聲音階迴旋環繞技法,以歌唱性的優美旋律形象地描繪了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蕩槳歸舟的歡樂情景。近年來,有人認為此曲系山東金灼南根據《雙板》及其變體《流水激石》、《二環套月》改編的,婁樹華只是在金譜基礎上作了較大發展,增加了樂曲的後半部份。兩種說法尚未定論。

  

全曲大致可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用舒緩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揚如歌的旋律,並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裝飾技巧,描繪了一幅優美的湖光山色,夕陽西下,漁船還在移動,漁人載歌而歸,同時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讚賞。

  

第二部份,音樂節奏加快,情緒趨於熱烈,起旋律是從第一段八度跳進的音調中發展而來。富有韻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樂曲情調活潑,跌宕起伏,猶如水波蕩漾,漁民們搖著槳,駕舟歸來的情景。這裡,「徵」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暫離調,轉入下屬調性,形成對比和變化,形象地表現了漁夫蕩槳歸舟、乘風破浪前進的歡樂情緒。

  

第三部份是快板,在旋律的進行中,運用了一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形象地刻畫了蕩槳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斷加強,加之突出運用了古箏特有的各種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情景,同時使全曲歡騰的情緒達到了高潮。

  

樂曲在高潮處突然切住,隨後尾聲緩緩流出,其音調是第二部份一個樂句的緊縮,下行音型的模進逐漸引向終止,曲調出人意料地結束在宮音上,使人感覺江面上夜色籠罩,一片寧靜,耐人尋味。

  

《漁舟唱晚》作為一首蘊含詩情畫意的優秀箏曲,還被分別改編為高胡、古箏二重奏及小提琴獨奏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