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人民幣會升值嗎?

對台商、外商的兩岸及全球佈局有何影響?

【大紀元3月17日訊】(大紀元時報報導) 主持人: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與談人:高長(東華大學公共行政所所長)、許振明(台大經濟系教授)、蔡宏明(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

大紀元時報編輯部整理

吳惠林:人民幣會否在今年升值?何時升值?升值多少?已成為焦點, 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台商投資中國的影響又是如何?

高長:中國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經濟狀況並不好,一度討論人民幣應該貶值,但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中國的經貿發展起飛,二○○二年對外貿易成長超過百分之二十,出超及外匯存底的增加便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

為避免造成國際市場的競爭不公,日本財政部長在二○○二年第三季宣稱,人民幣應該升值,二○○三年初春,美國財長及工商界也提出同樣的呼籲。

二○○二年初,布希政府因經濟景氣問題,刻意壓低美元的價位,人民幣也跟進,歐元便相對升值。一份研究指出,依歐元隨著美元升值的幅度看來,人民幣應該升值百分之三十以上,不過現在人民幣並無調整,這就造成了中國在二○○三年出口大幅的動盪。

許振明:人民幣基本上是盯住美元,一九九四年之前曾有官定及市場兩種外匯價,後來合併,並大幅度地往民間的投機價格調整,一直到現在一塊美元兌換八塊多人民幣。

蔡宏明:人民幣是否升值,可以參考一九八○年代的台幣升值。現在這個時點與當年台幣升值有雷同之處,台灣的產品取代了美國的產品,台灣對美國享有大量的貿易出超,今天中國對美國的貿易出超已超過一千億美元,基於大選考量,布希強烈要求人民幣升值,並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美國的數量,所以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很大。

吳惠林:二○○四年全球景氣回升,這有無可能減緩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高長:人民幣會否升值?以目前中國出超兩百多億美元,外匯存底達四千多億美元,升值的空間很大,除非今年美元持續弱勢。

許振明:美元的國際匯價在今年下半年有可能升值,因為美國經濟出現復甦,大選年的利多也會出現,美國金融市場將出現資金緊縮。

回頭看人民幣,中國有通貨緊縮的壓力,不願讓人民幣升值,但現在又有通貨膨脹的陰影,所以人民幣升值可減緩通貨膨脹的壓力,因而人民幣應有升值的空間。

吳惠林:也有外界質疑中國經濟成長率是虛報,此時貨幣供給增加,便有投機炒作的疑慮或通貨膨脹的壓力?

蔡宏明:中國經濟成長的數字確有虛報的疑慮,中國國家統計局今年開始要求正確性。不過因為今年中國的出口可能無法維持去年高達百分之卅四的成長率,中國的外商機構便估計,大約只有去年的一半的成長率,這就可能紓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高長:中國比較有可能採取紓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方式,除非一切努力仍無效,才會直接升值。由於美國目前還持續施壓,所以今年有可能從改變匯率形成機制來著手,例如一籃子貨幣。(由數種外國通貨依某一比例所形成的組合)

許振明:我想不至於那麼快。台灣從一九七六年開始實施浮動匯率的管制,一九八九年才因為外匯市場交易量大之後,改由市場自由決定匯率,以中國目前的資本或外匯市場,交易量並不大,所以官方還是會管制匯率的波動。

蔡宏明:最近遠期匯率的走勢,有百分之五左右的升值預期,所以如果人民幣採逐步升值,可以參考台灣一九八○年代中期採取微調的方式。但這對經濟的影響並不好,反而是一次調整可以防止投機的空間。

吳惠林:至於人民幣升值幅度?是一次升還是分階段升?

高長:我認為會從改變匯率形成機制著手,逐次升而非一次升。今年人民幣升值應該無法避免,不過在時間上很難預測。若從中國政府的思路來看,第一是匯率形成機制,從盯住美元到盯住一籃子貨幣。第二是有管理的浮動制度,包括浮動的頻率及幅度,人民幣從一九九四年併軌以來,原本採有管理的浮動制度,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就刻意管理浮動制度,所以將來會採有管理的浮動制度,因此人民幣會採逐次調整。

當然逐次調會有代價及預期心理,但若一次調,幅度可能是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二十,若以一年多以前美元的價位做基期來比較,人民幣至少應該調百分之三十,但中國的經濟可能受不了,所以應該會採浮動制度逐次來升值。

蔡宏明:逐次升還是會有風險,可能引起預期心理及炒作,例如外資預期人民幣會升值,去年中國雖然面臨SARS風暴,但外資的進入卻大幅成長,這說明了外資擔心人民幣升值,所以提前把資金匯入。

中國社科院曾預估,人民幣匯率大概低估了百分之六至百分之十,也有學者評估,若採微調之後所帶來的預期心理,對中國的危害更大,若能採足夠的配套或防範,防止熱錢的進出,或許會採取微幅的調動。但在這方面若無法保險的話,一次升足也有可能。

吳惠林:人民幣升值有沒有可能會步當年台幣升值的後塵?

蔡宏明:人民幣升值,會為中國國內產業帶來進口競爭的壓力,所以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便有配套地宣導反傾銷措施。

但是中國也將人民幣升值視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啟動點,去年的外貿政策從亞洲金融風暴的「千方百計擴大出口」,轉變為適度的增加進口,未來將藉著人民幣升值減少低附加價值貨品的出口,增加機器設備的進口而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而去年中國也推動「企業走出去」,也就是藉著升值對外投資。

高長:中國已慢慢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經濟政策也漸漸成熟,為了因應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採取降低出口退稅,開放民間持有更多外匯,結匯的金額較以前擴大。

人民幣一旦面臨升值,相對美元,人民幣的報價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將下跌,不利於中國的出口,當然各個產業的影響層面都不同,但如果配套措施能奏效,相信對產業的衝擊會減到最低。

吳惠林:過去兩三年全球出現通貨緊縮,有人指出是因為中國的低價商品外銷全球,但現在好像反過來,中國的內需擴大、消費增加,進口量又很大,導致有些價格飆升,所以有統計指出中國有通貨膨脹的危險。

蔡宏明:從中國的生產者、消費者的物價指數來看,這兩種走向並不同,去年固定投資將近百分之三十,工業生產成長了百分之十七點一,促成了化工、鋼材等原料的需求增加,這些價格也大幅向上,但是消費產品百分之八十供過於求,反而價格走跌,特別是農民的消費不足。

據了解,中國生產的DVD在美國的售價一台是廿九塊美金,是全球最低價,有成本上的優勢,所以有人指出,人民幣升值百分之五,不會影響出口價格的競爭力。

如果採取逐步調升人民幣的方式,對於抑制出口的效果並不大,倒是中國將走通縮或通膨,還是要看整體的供需結構。去年包括汽車、鋼鐵、水泥、房地產等行業有投資過熱的現象,今年可能受到抑制,這樣便可減少通膨的壓力。

吳惠林:中國是否會對市場傾斜?



高長:去年中國的經濟很特別,一方面煤、電、石油的供應不足,價格節節上漲,一方面失業率持續提高,消費者物價增幅還未達到百分之一,通縮也還未排除。人民幣該升值卻不升值,導致熱錢的流入及外匯存底大量累積,去年廣義貨幣供給增加率超過百分之二十的成長率,這就是潛伏了通貨膨脹的壓力,但什麼時候會爆發不得而知。

剛才提到中國要擴大內需,但現在民間消費增加得很慢,城鎮與鄉村又差很多,所以現在人民幣若升值,進口貨可能較低廉,或許可以刺激民間消費,但誰來消費呢?光是農民就有八億,高級消費也只有城鎮消費得起,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事實上比經濟成長的問題還要嚴重。

吳惠林:中國的游資很多,這會促使通貨膨脹及資產膨脹,資產膨脹又會導致泡沫經濟,是否中國的泡沫經濟有可能出現?

許振明:朱鎔基執政時期,房地產的泡沫經濟的確存在,也造成去年人民銀行提高存款準備率,壓縮了信用成長。此外,農村及城鎮的發展不均、不公,勞工保險也做得不好,這都壓低了勞動成本,土地地租也偏低,這其實都需要調高。

吳惠林:有人指出,中國的金融改革是神話?

蔡宏明:這方面的問題中國已將之提升至國家安全的層級。呆帳率已超過百分之二十,排名僅次日本,高達五千億美元。由於中國長期以來採取管制措施,人民幣的資本帳尚未開放,可以避免外來金融的風險。

內部金融的風險也存在,近兩年銀行貸款有一半流向房地產,因此房地產管理趨於嚴格,避免銀行呆帳的惡化,所以中國採調控的方式進行金融改革,但要走向自由化還需要一段時間,也需視中國調控能力而定。

吳惠林:日本及台灣房地產炒作的問題,會不會在中國重演?

高長:游資目前大量湧進房地產,去年中旬中國政府提高銀行準備率,也控制銀行給建商的貸款,是為了緊縮經濟的過熱,但到去年年底時並沒有太大的改善,所以房地產持續過熱。這還是牽涉中國政府的金融體制,雖然政府有意控制經濟過熱,但實際上銀行還是為了自身利益擴張貸款。

吳惠林:中國民間的游資熱錢,有無可能重演或凌駕日本、台灣當年的情況?

許振明:中國房地產主要集中在城鎮地區,如上海,目前有些說法指出,上海的房地產的炒手主要是溫洲商人,或是從海外的英國倫敦的金融市場調資金來炒作。關於中國銀行的呆帳嚴重,尤其是鄉鎮地區的銀行,呆帳至少有百分之廿五,逾放比例百分之二十,若照章家敦的說法,甚至是百分之五十,不過大體上中國銀行的呆帳比例約百分之廿五,而且很多是國營企業所導致。

中國的銀行很多是國營,而貸款的也多是國營企業,有人想互相抵銷即可,但我的觀察是,中共是想出售國營企業來引進外資,但是國營企業問題重重,而台商多是中小企業,購買中小型國企還可以,大型國企就不行,例如買下賓館轉型成五星級旅館。

高長:對於中國藉由金融改革以招商,最近有一份資料指出,中國有意增加併購投資的比例,而出售的對象就是國營企業,特別是將地方型合作社改制成股份制的商業銀行。但我認為這部分的風險偏高,呆帳本來就高,經營機制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很大,不利於走向自由市場機制,這部分必須要小心。

吳惠林:至於人民幣對台商投資的影響?

蔡宏明:人民幣升值的確不利於在中國從事外銷的台商,從事外銷的台商約百分之六十,至於從事內銷的台商,則有利於原料的進口,不過這些只佔百分之四十,所以整體上人民幣升值很值得台商關切。

至於併購國企,這是未來快速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但屆時中國的國企結合其他國家的跨國資本後,將對台商產生很大的競爭壓力。台商若要併購國企,需要評估國企的價值,如何調整國企的體質以增加競爭力,這部分困難度會比「綠地投資」還高,所以大部分台商還是願意綠地投資,也就是新設廠房的獨資企業。

目前中國市場還存在投資過多的現象,因此預見了供過於求的價格競爭,去年底我們對台商進行問卷調查,中國加入WTO之後台商的競爭壓力來自哪裡,結果有百分之八十五台商指出是來自中國的企業,這說明了中國的企業正在崛起,這直接衝擊了台商的中小企業,此一趨勢值得有意投資中國的台商留意。

吳惠林:中國企業的崛起,是否會加重台商投資的困難度?

高長:中國生產過剩的問題一直存在,也有不少人質疑中國經濟的高度成長率,可能是灌水的,或是高度經濟成長造成存貨過剩,人民幣升值會擴大中國的消費能力,這有利於內銷市場,但仍有生產過剩的問題,所以值得有意進軍內地市場的台商小心。

去年中國工業生產產值增加百分之十七點一,經濟成長率百分之九點一,但是存貨卻增加百分之十一,比上年度的百分之二點二增加許多,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物價一直無法提昇,消費品價格一直維持在低水準的原因,這與供給過剩有關,所以值得認為人民幣升值之後有利可圖而想進入中國市場的台商注意。

許振明:中國目前面臨產業調整,工資及地租也都會調整,人民幣也會升值,再加上出口的沖退稅也取消,所以未來的經營困境是越來越高,也就是高成本的問題。新興企業殺價競爭,而且是價格很低的惡性競爭,而中國官方為了促使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所以地租重新調整,要與台商重新訂契約,意思是要台商往內地移動,所以很多台商都反應生意難做。

日期/二○○四年二月六日

──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