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日本學者看中日關係之一

【大紀元2月6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歌籃報導) 中國和日本72年建交以來發生的政治糾紛,可能是中國外交中最頻繁的外交糾紛。不過日本研究中國的學者們相信,中日糾紛從去年開始發生了性質變化。

日本橫濱市立大學最近舉辦的矢吹晉教授退休前的最後公開講座,題目是“中日誤解從迷惑開始”,旁聽者有200多學者、記者、出版界人士和與中國通商的日商,還有學生等。

*學者:未解決好戰爭問題便匆忙建交*

矢吹晉引用了中國外交部檔案資料說明72年中日建交前,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和前總理周恩來與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圍繞日本用“迷惑”二字對二戰侵略歷史道歉的爭論,矢吹晉質疑中日政府都沒解決好戰爭問題便匆忙建交的國策,導致了現在還糾紛不斷的歷史問題。

中日建交後大約經過10年蜜月期,80年代開始因日本修改教科書、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至今中日圍繞各種歷史問題糾紛不斷。不過日本慶應大學東亞研究所長國分良成認為,中日糾紛最近出現層面轉移的變化。

他說:“過去政府提出的問題較多,最近民間社會提出的問題多起來,但是很難說中日關係好不好,因為隨著經濟來往密切,發生的問題也會增加,這個未

必是國家之間的問題,不過傳媒作用比較大,他覺得中日應該有傳媒交流。”

*最近民間社會問題增多*

與中國民間去年在日本企業旅行團珠海買春、日本留學生在西北大學跳下流舞、日本汽車廣告觸發歷史問題等事件後爆發的反日行動對比,中國政府對歷史糾紛的態度冷靜。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去年在泰國會談時決定成立兩國外交的智囊機構“新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國分良成是日方的副秘書長,他透露說雙方開會並不談歷史問題,完全前瞻性地討論兩國合作與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所長時殷弘去年在日本一個中日關係研討會上說,中共十六大制定了新的外交戰略。

*中國外交新政策重在務實*

他說:“中共十六大決定對美國、甚至整個西方國家實行溫和、審慎、樂觀和求實的外交政策,同時決定加速中國軍事全面現代化和絕不容忍台灣獨立兩個基本原則。他覺得如果中國要堅持這種外交政策,就要培養國內所需的輿論共識,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他繼續表示,國家的戰略意圖與公眾輿論矛盾。在日本,發現中國政府對日政策變化是從前人民日報評論員馬立誠提出對日新思考所透露的訊息。

馬立誠認為,日本為歷史問題向中國道歉了二十一次,中國不必再追究道歉形式,應跨越歷史問題障礙,以更高的視點思考新世紀的對日政策。

研究中國的許多日本人解讀人民日報等中國官方傳媒內發出的見解時,並不認為存在單純的個人觀點。時殷弘在中國電腦網絡上湧現譴責馬立誠的觀點後,繼續提出對日新思考,更具體地把對日關係作為中國全盤外交戰略中的一個棋子。

*中國戰略意圖與公眾輿論矛盾*

在時殷弘出席的研討會上,日本人議論說,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國力壯大,中國政府已走出戰爭被害的陰影,謀求在東西方冷戰結束後的世界格局中,發展與美國抗衡的國際地位。

但是中國政府數十年來苦心教育的歷史觀,正成為目前國家推行外交戰略的內部障礙。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