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沉思的雷暴 (詩論選)(四)

「壺」中海德格爾--現代「詩」學之三

世內存在者一向已經隨著此在在世而展開了。

死亡在一種生存狀態上的向死亡存在之中才存在。

此在之存在即煩。

海德格爾真有這麼多哲學花腔!

他的語言是非詩的、非生命的、非本真的。

海德格爾認為,存在總是存在者的存在。哲學雖然並非研究存在者而是研究存在,但離開存在者就無法觸及存在本身。要觸動存在,必須尋覓這樣一種存在者,它的本質在於「去存在」。

他終於費盡心機找出的存在者就是此在。

海德格爾進行他的哲學表述時,我懷疑他在思維上似乎受到過東方哲學特別是禪宗的影響,而語言風格仍然是那種艱澀晦暗的語言。

他說,此在不是存在在「這兒」或「那兒」,而是存在於本身。

就是說,此在把它的「在」帶到其隨處之所在。此在既不在「這兒」,也不在「那兒」,而是使「這兒」或「那兒」成為可能的前提。

此在即「在此存在」和「存在在此」。它表明在一種海德格爾式的「現身」、「領會」的觀念情態中。

此在之為此在,就在於它對其存在有所作為,人的存在即生存。

對此在的生存加以生存論上的剖析,構成了其它一切存在論分析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這種分析又稱基礎分析論。

存在論又是現象學。

此在的現象學就是詮釋學。

在流俗的和形式的現象概念的層次上所進行的研究稱為「現象的」。

而在現象學的現象概念中的層次上所進行的研究稱為「現象學的」。

此在日常生存其中的狀態即「晦蔽狀態」。晦蔽又分兩種:一種是存在者狀態上的晦蔽,即遮蔽狀態;一種是存在的晦蔽,即封閉狀態。

此在就在於「去除晦蔽」,達到無遮無蔽的「真實」或「真理」的領域。

同晦蔽有兩重含義一樣,無蔽的真理也包含存在的真理和存在者的真理兩重含義。而前者是第一位的,即「展開狀態」、「展開」;後者是第二位的,即「被揭示狀態」。

走向真理就是存在的開展。開展凸顯於此在在世的「領會」。

此在生存就是「在世」。

此在在世的本質就是「煩」。

煩應從煩雜不簡的意義上來把握。先有生存論上的「煩」,然後才有心理學上的「煩擾」。

煩是一種「現身情態」,自具一種「現出自身」的沖動。這種沖動就是「站起來」,就是「領會」。

「領會」本身是可能性的「籌劃」。

「籌劃」的基本方式是解釋。

「解釋」通過「言談」來進行。

「現身狀態」、「領會」通過「言談」實現出來,走向「沉淪」。

此在生存在世本質上是「煩」。而「煩」的三個基本環節「領會」、「現身」、「沉淪」以及三者的本真、非本真狀態的整體性結構是由時間性來照明的。存在本身在時間中展現。海德格爾把存在得以展現於其中的時間稱為「地平線」、「視野」。

作為「煩」的境域的時間性包括「曾在」、「將來」、「當前」三個環節並具有本真、非本真兩種樣態。

時間不斷地「到時」。海德格爾把時間的這種性質稱之為「出離自己」、「綻出」。時間的這種性質決定了此在的在世生存過程是一種不斷「出離自己」、不斷「綻出」的創造性過程。不斷「出離自己」的時間的「到時」性質使在世此在的生存能夠成為「歷史」……以上是對海德格爾概念系統的簡略復述。

海德格爾拆毀了前人的觀念形態的建築,在哲學的舊址上重建起「海德格爾建築」。

但世界並未因他的「體系」竣工而向我們推近,因為它並非「海德格爾式構造」;生命並不因他的哲學完成而向我們靠攏,因為它無法納入「海德格爾模式」。

不管這種「構造」和「模式」換了什麼觀念材料並以誰的名字命名,但它的形式、它的風格、它的結構仍然來自無異於往昔的同一的設計藍圖、同一的表達方式。

它仍然是「觀念」重復著「觀念」,「建築」重復著「建築」。

海德格爾長篇累牘如此不厭其煩的從觀念到觀念的講述,是圍繞著兩個字:「此在」。是闡明了「唯有人這種隨時隨刻地對自己的存在有所作為的存在者才能稱得上此在」。就是說,他的觀念上的「此在」指的是觀念上的 「人」,指的是人的觀念性存在而不是人的觀念性存在者身分。此在總是對自己有所確定,而作為確定者的此在總是超出那被確定了的東西的,這就是海德格爾所謂「去存在」,「去是」對「本質」、「是什麼」、「所是」的優先地位。

海德格爾與前人的哲學所不同的,是把黑格爾的「理念」或「絕對精神」、康德的「自在之物」、叔本華和尼採分別肯定和否定的「生命意志」等,換成了「此在」。他的思維模式,他的語言表達方式仍然跳不出以往哲人和千百年哲學體系的窠臼。而在詩意地表達自己的詩化哲學時,他的境界、語言、熱情和意象反而遜色於尼採。就詩化哲學的「詩化」意義上說,尼採之後的海德格爾哲學,是生命哲學的一次「情緒」的倒退。

他在前人坍塌的哲學觀念的廢墟上,重建自己新的觀念的哲學,這種哲學一旦面對詩化生命的真實,注定逃脫不了自行崩潰的必然命運!

海德格爾哲學是遠離「詩」的「詩化哲學」、遠離生命的「生命哲學」。

它的致命的弱點正是缺乏生命和詩。

它將繼千百年觀念「系列體系」轟隆隆坍塌之後坍塌成一堆新的「觀念的廢墟」。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