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女性系列之八

黃翔﹕世界公民(4)

天寬地廣的東方女性北明
黃翔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7日訊】漢奸﹖﹗奴才﹖﹗賣國賊﹖﹗

北明守在華盛頓﹐歷史把她放在那裡﹐註定要她來做一件事﹐並且坦然面對自己未來可能或必然的定位﹕“漢奸”﹑“賣國賊”﹑“美國奴才”。這件事就是“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中的美國﹑如何看待美國和北明眼中的美國﹑歷史和現實中的美國以及蕩開歷史迷霧﹑澄清歷史真相後的美國。北明走進華盛頓國會圖書館﹑靜靜地孤處一隅﹐大量閱讀少有人問津的歷史資料﹑翻動那些又黃又脆的易碎的紙張。閱讀中﹐發覺這又黃又脆的不僅是紙頁﹐也是紙上密密麻麻印刷的文字﹐是時間和歷史的原貌﹐一碰就碎﹐就化為粉齏。她坐在那兒閱讀﹐就是一次發現﹐也是一次搶救。北明一頭扎進了美國曆史也聯繫對其現實的外交行為進行研究。她深感震驚﹐這麼多如此豐富﹑詳實的歷史記錄﹐作為一個國家的美國﹐竟如此不經意地撂置一邊﹔可見美國人從不在意也不習慣于自我宣傳﹐美國學者竟不以為然。而對於中國來說﹐卻是前所未聞的史料和秘聞﹔若中國人一旦掌握﹐就會將其意識形態化﹐不是對此保持沉默﹐就是將其加以篡改﹑難逃人為歪曲的厄運。就誠如中國現當代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學史﹐一切都出於意識形態導向和現實政治的需要﹐根本無從持公正﹑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讓歷史呈現它的本來面目﹐留給子孫後代一份誠實。北明認為﹐研究人類世界史﹐不能僅立足于本民族的觀點和立場﹔而應綜合各民族的不同資訊進行參照和比較﹐才能見出人類歷史的清晰面貌。而研究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實﹐也應該超越黨派功利的視角和人為觀念的制約﹐才能讓人見出民族和種族歷史和現實運動的真實軌跡。

歷史上的義和團﹐究竟應如何看待﹖它實質上是一場“運動”還是一場“暴亂”﹔這個問題就誠如“八九民運”究竟是一場“暴亂”還是一場“運動”﹖﹗都同樣需要還歷史的真相﹑作出符合歷史事實的誠實的回答。義和團問題在大陸學界早有明確定論﹐北明依據她所觸及的不同史料﹐從不同的視角﹑作出不同的檢視。

十九世紀下半葉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欺負﹐導致民間普遍的仇外情緒﹐這是義和團得以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義和團的出現﹐受到清朝政府的聳恿和縱容﹐因而使其暴行得以在大範圍內迅猛氾濫。它起始于山東﹐起因是外來宗教文化引起的教民衝突。官府對此不聞不問﹐對義和團持懷柔政策﹐進而導致兩名德國傳教士被害﹐於是德國以此為借口出兵並強佔膠州灣。德國人在山東橫行霸道﹐對中國老百姓傲慢無禮﹐甚至連美國的外交使節都憤憤不平。後因德國公然拘留中國紳士﹐美國公使專此呈報美國國務院﹐要求美國引起關注。

“義和團”原稱“義和拳”﹐因受到官府支持後號稱“義和團”﹐收歸地方所屬的團練。官府對“義和團”暴行的縱容﹐加劇了拳民對各地教士和教民的攻擊﹔但地方官府卻欺騙朝廷﹐隱瞞酷虐教民的真象﹐清廷由此轉而持更強烈的排外態度。反抗列強欺壓本是正常的民族情緒﹐但以暴民政治的舉措危及外國教士包括本土教民的生命財產﹐激憤的情緒就演化成違反協約和國際公法的問題了。義和團以暴力攻擊西方傳教士並誓言驅逐外國人和滅絕基督徒﹐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從而呼籲清朝政府關注並妥善解決。僅在數天之內就給大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寫了七次通告﹐敦促清廷採取相應措施﹐制止義和團暴亂和殺戮。但暴亂事態有增無已。在華各國公使一致要求清政府撤換山東巡撫﹐但這位巡撫應召入京﹐竟說服慈禧太后支援義和團﹐實施排外政策。慈禧的強硬態度本無可指責﹐但對國事的處理變成了家政心態﹐置契約精神和國際準則而不顧﹐任憑情緒使然﹐利用無知暴民借以發泄國憤卻後患無窮﹐導致了中國曆史上的巨大創痛﹗

北明從查閱的歷史檔案中發現一些鮮為人知的令人觸目驚心的歷史﹕當時保定府附近﹐天主教村莊被毀滅﹐六十一名基督徒被殺﹐有些被活活燒死。北京以西四十英里處一名中國牧師和一名中國教徒被殺﹐教堂被毀。一位法國著名的傳教士在給法國駐華公使的信中表述他所了解到的情況﹕“被殺死的基督徒有七十多名﹐許多村莊被搶掠和燒燬﹐更大量的村莊被廢棄。二百多名基督徒赤手空拳﹐無衣無食﹐四處逃竄。僅北京一地﹐就大約有四百多名難民﹐包括男人﹑婦女和兒童。成千上萬的人將在近期趕來。我們必須停止中學以及大學的課程﹔利用所有的醫院做空房接待這些不幸的人。在東部﹐搶掠和焚燒情況嚴重﹐每小時都有警報傳來。北京已被四麵包圍﹐義和團日益臨近北京……宗教迫害不是唯一的宗旨﹐真正的目的是滅絕歐洲人……北京城里他們的同夥已經準備好攻擊教堂並清除領事館……”這位法國傳教士的中文名字叫樊國梁(FAVIER)﹐當時的法國駐華公使名畢盛(PICHON)﹐時間是1900年5月19日。僅從這麼一點記錄在案的歷史就使我們不禁震驚﹕“義和團運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八國聯軍侵華史實始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對義和團和八國聯軍我們究竟應該怎麼理解﹖以往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是真實可信的還是應該翻案﹑重寫﹖北明翻出和披露這些連美國人都未在意的故事是出於什麼用意﹖良心﹖正直﹖公義﹖對歷史負責﹖對中國人和曾經入侵中國的八國聯軍負責並主持世界公道﹖北明是什麼人﹖﹗漢奸﹖﹗奴才﹖﹗賣國賊和美國人的走狗﹖﹗或者乾脆就是一堆不齒于中國人的臭狗屎﹖﹗

北明指出﹐對於列強瓜分中國﹐美國一貫站在同情中國的立場﹔對於德國在山東的侵略和在教民衝突中的橫蠻無理﹐美國也明確站在中國一邊。鑒于當時義和團暴虐持續不止﹐各國政府不能眼見暴虐坐視不理﹐美國只能代表美國說話。由於代表中國的清廷持續違反協約﹐美國獨立於列強的立場變得越來越艱難。美國一向是﹑現在仍然是中國的好朋友。作為國家與國家交往的前提﹐美國當時對中國的支持必須以中國遵守協約與規定為前提。清政府原欲採納山東做法﹐收納拳民為官方練團以平息暴亂﹐但其法令因種種原因未能實施﹐最後形同一紙空文。美國同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和商業往來﹐尊重商業規則和契約精神﹐同中國之間的商業往來也是基於雙邊互惠。他們面對的不僅是遭受烏合之眾的暴力攻擊﹐他們壓根兒從古至今都不懂中國政治。在中國人玩弄于股掌的傳統政治韜晦面前﹐美國人單純而天真。當時包括美國在內的在華各外交使團召集各國公使會議﹐要求清政府採取有效措施平息各地濫殺無辜的行徑﹐但無濟于事﹐數省暴亂失控﹐義和團逼近北京。各國公使館紛紛呼籲本國出兵保衛其在京外交人員生命財產安全。在這種情勢下﹐美國公使向美國政府提出﹐如果其他國家領兵進京﹐可否與海軍艦隊司令一起安排公使館的警衛﹖這是在數度尋求和平解決義和團暴亂事件無效後﹐一個國家的正常反應﹔也是之後由此引發的美國在“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中最早的派兵行動。

義和團運動已經發展為全面的殺戮暴行﹐甚至連婦孺也未能幸免。橋樑﹑車站被毀﹑外國公民被襲﹐中國政府有意縱容﹐八國聯合致信大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卻遲遲未見回復。在清政府信譽喪失殆盡的情況下﹐聯合公使發出聯合命令﹑緊急調遣警衛隊進京保衛公使館﹔此時﹐清政府的回復才遲遲而至﹐表示外國公使派兵進京﹐清政府持中立立場﹐不加阻止。“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就這樣拉開序幕。外國領館的安全是所在國政府的責任﹐外國武裝出兵確屬違反規定﹐然而這一慣例並不適合于八國警衛進京。清政府違反協約在先﹐各國派出警衛在後。清軍私下同義和團聯手﹐助長暴民亂開殺戒。德國公使和日本書記官被殺死在北京街頭﹐是當時的歷史事實﹐在故紙堆中記錄在案﹑有據可查。北明由此認定﹐在一百年後的今天﹐不應該誤導中國民眾﹐把此一歷史事件改寫﹐宣稱為“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義和團之亂引發中國同各國武裝衝突已不可避免﹐這是由於清政府內部在義和團問題上嚴重分歧﹐削弱了控制力量而導致。美國公使再度向美國政府要求海軍保護﹐而太平洋彼岸未作出任何反應﹐它關注的是列強在華行徑是否將蠶食中國領土和進一步瓜分中國利益﹐從而導致美國在華門戶開放政策的破產。危勢逼人﹐各國再度強調出兵﹐在德﹑英﹑法這些對中國野心勃勃的國家聯合行動的情況下﹐美國堅持“絕對不結盟”政策。總理衙門數名大臣都主張剿亂反戰﹐但慈禧大權在握強硬堅持對外宣戰﹐並將倡言議和的幾名外務大臣拉到菜市口斬首﹗聯軍兩千多人乘火車前往北京﹐企圖警戒北京公使館區﹐暴民攔截﹑清軍圍堵﹐義和團之亂上昇和演變為八國聯軍與中國軍民的戰爭。此時﹐反應遲鈍的清政府才想到派出大員交涉﹐但聯軍拒不折回。慈禧這才明白一切已成定局﹐悔之莫及﹐為時已晚﹗

現在我們終於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義和團﹐什麼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始末及其真象。 中外一旦交火﹐議和機會不再﹐清廷只好召義和團進京參戰。十萬義和團以合法名義涌入北京﹐逢“洋”必燒﹐濫殺無辜﹐殺紅了眼﹐搶昏了頭。首先從殺教民開始﹐僅北京莊親王府前的大院﹐一次就殺了上千人﹐大院成了屠宰場。這些紅衛兵的老祖宗們﹐比其“打砸搶”的後代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整個北京城的大屠殺﹐遠比法國大革命時期更為恐怖﹗暴民獸性大發﹐歹徒乘機搗亂﹐婦女被奸殺不計其數﹐商店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搶劫﹑搶來的贓物竟在街頭公開拍賣﹗到處是燒﹑殺﹑奸﹑擄﹐皇城成了地球上最大的人間地獄﹗十萬義和團十萬土匪﹑十萬魔鬼﹐這些不法之眾暴露出來的是中國人潛在的獸性﹗肆無忌憚的瘋狂和暴虐﹐受害的不僅是外國公使館和洋人﹐也危及市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並潛在威脅到有被取而代之之虞的清王朝﹗

聽着使館外騷亂的槍聲和喧聲﹐目睹大片倒在使館外的拳民﹐美國公使康格﹐只好喃喃自語﹑默默祈禱。為自己和躲入使館內的美國公民懮心﹐也為衝擊使館而遭擊斃的中國拳民。這位性格非常美國化的公使﹐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仍然派員冒着生命危險﹐同清廷總理衙門溝通﹐希望清王朝出面解決動亂﹐出乎他意料之外﹐中國總理衙門早已大門掛鎖﹐官員早逃之夭夭。當時無一個國家得到自己駐京公使館任何消息﹐傳言各國駐華公使已被義和團斬盡殺絕。美國不再猶豫﹐開始考慮派兵中國“遠征解救”公使館。所以﹐史學家唐德剛說﹕“美國人最後入仕(指參加八國聯軍)實在是康格公使喊救命喊來的。”“美國入侵北京之戰﹐原是十分勉強加入的。”北明確認﹐事實如此。道理如此。翻閱那一時期的美國文獻也如此。康格派駐北京﹐自己同使館內的美國人命在旦夕﹐同清朝政府交涉無效﹐美國政府豈能無動于衷﹑坐視不救﹖﹗

為遏制列強乘義和團之亂達到瓜分中國的野心﹐美國曾第二度照會西方諸國﹐重申各國門戶開放政策﹐強調保證中國領土完整。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的第二度照會是歷史上著名的照會。美國堅持被損害的美國利益﹐但拒絕對華首先開戰。在各國聯合攻打天津大沽砲臺的軍事行動中﹐美國堅持拒絕參與。日軍﹑俄軍為守護大沽火車站在岸邊安營紮寨﹐美國艦只開往離岸兩英里處停泊﹐戰事結束才返回原處﹐並帶回三名傷員給予手術救治﹐其中一名居然是一名被砲彈削去胳膊的中國苦力。大沽攻打當日﹐美國海軍少將路易斯‧肯普夫(LOUIS KEMPFF)表示﹕他受到國家的指示約束﹐不能向一個保持友好關系的國家首先開戰。他這是一份寫給美國政府的公文﹐是情況報告﹐不是寫給傳媒的聲明﹐並且迄今為止也沒有向世界公開過﹐北明在查閱歷史檔案時才首次公開揭密。這就是歷史的真實。美國人沒有自我宣揚﹐而由一個中國女性北明秉持公義之道說出。美國沒有同中國反目成仇﹐關上友好的大門。應當補充的是﹐俄國的侵略野心並未在美國強硬政策前收斂。天津被佔領後﹐俄國立即搶佔海河東岸一帶劃為俄國租界﹐借口鎮壓義和團遣兵二十萬入侵東北。為此﹐歐洲媒體提出抗議﹐美國國務卿提出質問﹐而中國政府未敢聲張。俄國入侵東北所留下的禍根﹐成了後來日俄戰爭爭奪中國的太平洋戰爭的隱患。這就是歷史上的“蘇聯老大哥”與“美帝國主義”各不相同的本來面目﹗

清廷洋務派與保守派之內爭﹐給了列強野心擴張的極好機會﹐使中國最後必須面對八國聯軍的武裝進兵。而美國既反對列強擴大在華勢力範圍﹐又要和七國一同出兵保護美國在華生命﹔既不放棄自己在華利益﹐又堅持維護中國領土完整。這就是美國的政策立場。

美國始終堅持對華友善態度﹐庚子之亂列強乘機索賠﹐美國堅持公道合理的原則﹐提出大幅度縮減賠款﹐減輕中國負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考慮中國國弱民窮﹐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效仿美國。而其中後來被稱為“蘇聯老大哥”的俄國熊﹐是索賠最狠的國家﹐佔總數的近百分之三十﹔其次是德國佬﹐有着殖民獨立史的美國是唯一的例外﹐索賠額最小。客觀事實是美國面對中國﹐它代表的是本國利益﹔而面對七國列強﹐美國卻成了庚子賠款商談中為中國代言的人。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第二度照會﹐曾使中國免于被列強瓜分的厄運﹔美國堅持公正原則﹐也使中國經濟免于崩潰。這並不是說美國在歷史上對中國情有獨鐘﹐實質上是取決于美國的立國精神和外交方式﹐它秉持的是本國利益與人類利益相一致的信念。只要檢閱美國外交行為史實﹐就會發現因意識形態的契入和國際資訊的封閉﹐我們很難實事求是了解美國﹐因而無視大洋彼岸一個獨立並相異于我們的世界的真相。北明告訴我們﹐這些有據可查的史料彙編還保存于美國國會。它沒有寫進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也從來沒有被歷史學家和媒體特別在意和大加渲染。1900年8月﹐聯軍佔領義和團暴亂中失控的北京﹐在美國的主張下﹐曾一度縱容義和團暴亂的大清政府得以繼續受到維護。在美國國會檔案館﹐北明還發現光緒親自致美國的信﹐請求美國出面保護中國和平。以光緒為首的“帝黨”為清廷內部的改革派﹐此信足以說明光緒對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信賴﹔也說明光緒意識到為收拾以慈禧為主的保守派所製造的危局﹐列強中唯有美國可依靠和利用。另一髮現是美國總統麥金利的回復。美國總統表示﹐美國人首當其衝的懮慮首先是公使館的危機和裡麵人員的生命安全。“除了希望正義與公平之外﹐美國政府和人民對中國別無他求。”後來北明發現﹐其實光緒也給日本寫了求援信﹐希望日本居中調停﹐她發現在中國山東有這封信的譯文﹐只是由於中國意識形態化的歷史觀念﹐此件未予重視而已。英國當時對中國的關係﹐僅次于美國﹐是否給英國或八國聯軍中的所有國家也寫了求援信﹖北明以後正式出書時﹐將再進一步予以查證。

面對中國事務﹐中國與西方世界觀念各別﹐特別是對某些民族主義者而言﹐外國人就是魔鬼﹐魔鬼總是要把自己打扮成天使和受害者﹔而西方人就庚子之亂的始末和實質﹐卻自視自己是受害者而不是製造者。義和團暴亂發生後﹐西方世界多次正式通告﹑照會﹑敦請清政府採取措施﹔這種敦請一直延續到北京被圍﹑總理衙門人去樓空﹑德國公使在敦請途中被殺害。最後出兵中國的主要原因是出於自救和無可選擇。如果不是慈禧為首的大清保守派縱容義和團﹑無視國際協約和各國多次通告和請求﹐利用內亂外患來打擊光緒為首的洋務派﹐庚子之亂絕不會發生﹐“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侵略行為”絕無機可乘並成為事實。經驗證明﹐歷史可以被支解﹑真象可以被遮蔽﹑事實可以被歪曲﹔而北明面對無可置疑的歷史的原始記錄﹐“眼睛不近視﹑頭腦不糊塗﹑思維不混亂﹑心態未污染”﹐跳出模式思維和狹隘偏見的內在制約﹐北明對那段歷史﹑對中國教科書上的書寫﹐大大地打上一個北明式的問號﹖﹗

近代百年國恥﹐有“火燒圓明園”一事﹐許多中國人卻把罪名安在美國頭上。北明說﹐這是一種仇美心理和民族情結﹐也是一種中國式的誤解。她知道她這樣說必犯眾怒﹐但也只好認了﹑忍了﹗獨立思想者註定孤獨﹗無懼于孤立的北明卻毫不退縮﹐堅持必須澄清歷史。相信這樣的“堅持”者﹐也許自己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火燒圓明園發生在1860年﹐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所作所為﹔而八國聯軍卻是1900年的事。那時美國對外實行關門主義﹐國內反奴隸制呼聲高漲﹐本土爆發了南北戰爭﹐即便是中國相關的教科書也很難把相距四十年的兩件事混為一談。圓明園被焚燒後又再度遭受蹂躪﹐這筆賬卻應算在義和團﹑當地無業?民和盲流亂匪身上﹐此事卻沒有記入中國的教科書。聯軍在華暴行﹐我們都一般籠統指為“八國聯軍”所為﹐但事實上在英文史料記載中﹐都有具體所指﹐如俄﹑德﹑法﹑英﹑意﹑奧﹔但美國排除在外﹐尤其令人驚訝的是﹐日軍也不在其列。事實上﹐並非所有的暴行都是中國人所為。俄國人在東北的暴行發生在聯軍進入北京之前﹐他們實施冷血殘殺﹐把中國人的屍體拋入激流﹐黑龍江江面上飄滿浮尸。法國人的暴行同樣令人髮指﹐他們全副武裝進入中國民居﹐殺人放火﹑為所欲為﹐許多婦女為躲避法國士兵的追蹤﹐被迫跳井或自焚。一位外國傳教士的兒子﹐作為目擊者﹐曾寫下如下證詞﹕“中國士兵和農民階級曾竭力置我們于死地﹐但我們看到文明國家的代表們對他們殘忍的肆虐的景象﹐仍流下同情的淚水﹐並為這類暴行同樣感到可恥。”美軍﹑日軍在華行為自律﹐與暴行無涉。在聯軍大規模的搶劫中也屬例外。美軍紀律良好﹑行為規範﹐其在華行為直接受到美國國務院的關注。美軍嚴厲禁止搶劫﹐並許可在自己的佔領區內開槍鎮壓搶劫者。其佔領區內最先恢復正常生活﹐中國人生命財產安全也受到保障。日軍行為也與後來日本軍國主義在華行為判然有別。美軍第二任指揮威爾遜為德軍暴行感到驚訝和不解﹐併當面提出指責。美軍不僅制止德軍暴行﹐也反對英軍宗教復仇行動。在北京郊外﹐有一座美麗的白塔寺﹐座落于丘陵之脊﹐被英軍擅自毀滅﹐英美聯軍的美軍總指揮威爾遜對這種行為表示譴責。他曾一起與英軍指揮巴羅立於山丘上﹐共同沐浴東方落日的霞光。威爾遜問巴羅﹐為什麼英國大臣想到要毀滅一個如此著名的歷史文物﹖巴羅說﹐如果基督徒不毀滅這個著名的中國寺廟﹐那些已經毀滅許多教堂的中國人將會認為這個白塔寺所供奉的神比基督徒的上帝更有威嚴。巴羅的回答使威爾遜目瞪口呆﹑不可思議﹗人類的宗教信仰竟如此勢不兩立﹑互不寬容和兼容﹖﹗

在當代中國的觀念中﹐八國聯軍出兵中國純屬“侵略”。許多歷史事實在相關的教科書中隱去﹔另外一些事實卻被置換于錯誤的歷史背景。這種歷史史實的轉換和省略﹐使人們無從了解歷史的真相和本來面目。當時拳匪暴亂﹑各國公使館危在旦夕﹐派兵自救的目的﹐在於討伐以義和團之名欲行顛覆中國皇朝之實的匪亂。若中國政府不討伐﹐各國自行討而伐之。而以慈禧為首的清王朝先是無視各國的通告和照會﹑縱容義和團暴亂﹐繼而將其收編由清軍統一指揮﹐到最後置國際協約和承諾而不顧﹑下令圍攻所有的外國公使館﹐以弱勢公然同八國聯軍宣戰﹐終至釀成一場國難。結果﹐清軍潰敗﹑義和團作鳥獸散﹔面對局勢失控的大清王朝只好逃之夭夭。聯軍佔領北京皇城﹐東方皇威與神聖不再。據當年中文報紙報導﹐入京聯軍並不騷擾頤和園和紫禁城。紫禁城由美軍派兵看守﹐雖然參觀的各路軍人有偷盜現象﹐但是並未受到聯軍的公然搶劫﹔而日本人也是故宮的守衛者﹐最後完好無損地留給了中國﹐當時京城居民看在眼裡也深感意外。圓明園廢墟一座﹐成了洋鬼子暴行的歷史見證﹐卻迴避此前自己同胞中暴民土匪的暴行和劣跡。從五十年代起至今﹐在不斷對八國聯軍的罪惡聲討中﹐卻無人提及故宮完整無損的事實﹐沒有人對這一事實中所包含的歷史資訊為之思考和質疑。北明對一個資訊被控制的環境中﹐洗腦功能之強大深感遺憾和震驚﹗

在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中﹐許多相關事實令人不能置信﹐如翰林院被指為八國聯軍所焚燬﹐就與史實出入太大。事實上﹐翰林院是中國兵匪自焚﹐他們之所以火燒翰林院﹐目的是期望火勢蔓延與之毗鄰的英國公使館﹐不想風勢轉向﹐公使館幸免﹐翰林院及其輝煌的圖書館被毀于一旦。這是中國人自己干的事﹐而並非聯軍所為。這個中國人名叫董福樣﹐是清廷“甘軍”的首領﹐他率領的士兵都是來自甘肅﹑青海一帶的回教徒。將近一百年後﹐我們被告知翰林院數萬冊經典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並引以為國恥﹐卻不知歷史已被人改寫得面目全非﹗翰林院被中國人縱火自焚﹐西方學者痛惜僅存副本的《永樂大典》和從全國各地搜聚的《四庫全書》被化為灰燼。北明希望通過當年的外國傳教士﹑漢學家和記者的記錄﹐以及後來外國學者的考證和描述與我們的教科書的描述相對照﹐並從中見出當年曾被焚燬翰林院的火光映照並飽受驚嚇的“洋鬼子”的真實反應和表情﹑及其事後的記述。外交官們覺得﹐中國人對學養﹑傳統和建築美的崇尚﹐絕不會去自己毀滅一個世界上最古老悠久﹑擁有最豐富的收藏的圖書館。但正是中國的官兵拳匪使它變成了烈火﹑濃煙和灰燼。不僅當時如此﹐後來文革中的“破四舊”干的也是同樣性質的一回事﹗公使館界內的外國學者們在撿拾灰燼中的殘片時﹐淚水幾乎奪眶而出。因為這些具有文化學術價值的東西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是人類悠久文明的輝煌。有一位目擊翰林院大火者記述道﹕“灰燼中大堆的殘骸﹐木本與殘枝敗葉一齊飛散﹐裝點着這個帝王中國的輝煌圖書館的廢墟。”此人是一位英國記者﹐也是一位漢學家﹐曾任袁世凱的政治顧問﹐名毛裡遜(GEORGE EME SR MORRISON)。他為此感到極其憤怒﹑褻瀆神聖﹐駭人聽聞﹐這是一次輝煌的災難祭奠。對作出這種事的民族﹐我們作何感想﹖自毀自己文明的驕傲和榮譽﹐又有何顏面把自己裝扮成純粹的受害者﹐並轉臉就以愛國者自居﹖﹗事實上大火後的翰林院﹐被中國人漠然置之﹑棄如敝屣﹐英國十分痛心﹐出面要求採取措施搶救殘稿的正是一位英國官員。他們或把搶救出來的手稿和書借送至清王朝總理衙門﹔或將灰燼中撿拾的殘卷碎片自行珍藏。有位曾在華執教的英國漢學家巴克豪斯(EDMUND TTREL WHY BA CKHOU SE)在這場大火過去十餘年後﹐把自己精心保存的六卷《永樂大典》送交英國牛津博德利安(BODLEIAN)圖書館﹐讓它們在那兒得以永久棲身。這便是半個世紀後﹐我們的教科書中所說八國聯軍搶劫中國古藉。對這種與事實不符的指摘﹐各國曾要求更正事實。而北明對這種高貴的“搶劫”﹐表示由衷的尊敬和欽佩﹗與此相關的﹐在中國社科院出版的《國恥事典》一書中﹐我們見到的卻是幾乎相反的事實﹐北明指這是部所有的史實都不標明出處的書。其中稱八國聯軍用《永樂大典》代替磚塊﹐修築工事和鋪路﹐甚至做成馬槽﹐北明對此不置可否﹐但認為結論應來自多種資料的參照和比較。她同意西方人回憶中的說法﹕“多卷價值連城的百科全書﹐實際上被攻守雙方用于加固自己的工事。”她以為這種說法比較客觀﹐不帶民族情緒煽情。

曾有人寫文章對北明提出批評﹐說圓明園尚在﹐就有人開始為八國聯軍辯解﹔令這位批評者更不能容忍的﹐是北明竟指火燒翰林院是中國人所作所為。憤怒抨擊北明說的不是歷史﹐而是政治﹐是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污辱﹗然而﹐圓明園確乎是英法聯軍而非八國聯軍所為﹐事情發生在鴉片戰爭期間﹐這就是北明的再次回答。而火燒翰林院的歷史背景是﹕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對外宣戰﹐義和團和清軍開始圍攻使館及西什庫教堂。6月22日黃昏﹐清軍燒燬英國領事館東南角鄰接的密集民居。6月23日﹐清廷“甘軍”頭目﹑伊斯蘭教徒董福祥在翰林院點火﹐期望火勢蔓延至英國領事館﹐結果風勢轉向﹑事與願違。這是北明的進一步指證。她的資料依據于美國國會圖書館。這純屬史料記載﹐既不為政治目的﹐也不為民族利益﹐並且從未公開披露。北明也許是首位發現者﹐也是首位披露者。而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洋人危難中尚痛惜中國神聖經典﹐慈禧卻正在紫禁城中觀賞“滅洋”的戲﹐好像大火燒燬的不是中國的翰林院﹐而是英國劍橋牛津。慈禧的後人更把責任全撂在洋人頭上﹐把自己先代女皇身上的歷史塵垢和污跡拍打和清洗得一干二淨。然而﹐各國記錄在案的歷史﹐誰也不能銷毀淨盡。對中國人來說﹐遠至焚燒翰林院的歷史事件如此﹔近至封殺文化大革命和“六四”運動的歷史真象也如此。

除此之外﹐北明披露義和團暴民破壞現代器物﹑設施的劣行﹐也被同一位“脊樑高聳”的批評者斥為大膽﹐竟敢為侵略者“涂脂抹粉”﹐犯下了“千夫所指”的不可饒恕的“叛國”罪行﹗北明指出﹐義和團破壞中國大地上的鐵路﹑火車﹑橋樑﹑電線﹑郵局等既是歷史事實﹐也是盲目暴行。並提出義和團和八國聯軍﹐面對中國境內的現代設施﹐一方是反復破壞﹐一方是反復修復。毀鐵路﹑焚電局﹑割電線﹑拔電杆﹐完全是出於仇外心理的恣意破壞﹔其行為與為燒燬英公館而縱火焚燒翰林院屬同一性質。這些現代設施既非洋人出資﹑也非洋人修建﹐也不屬於洋人的主權﹐它們是中國大地上亙古以來第一批現代化基礎工程﹐其在對外貿易和經濟建設中的意義和作用不言而喻。義和團以“愛國主義”的暴力熱情不惜毀滅中國鐵路等珍貴設施﹐此種愚昧舉動讓天下見笑﹐被人斥為“利民之器﹐躬自毀之。”毀路與修路﹐利弊禍福﹐涇謂分明。北明尖銳指出﹕“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受人為遏阻和破壞﹐其始作俑者﹐正是中國人自己﹗”近代百年屈辱﹐有外辱也有自辱﹐從西方列強迫使大清王朝打開商貿大門﹐到今日改革開放廣泛歡迎各國對華貿易競爭﹐事情完全是一回事﹐只是觀念變了。今日的中國人同樣“愛國”﹐也兼有“愛球”的全球意識﹐卻不再會把“義和拳民”式的眼光﹑胸襟﹑心理氣質奉為圭臬﹗同樣性質的一件事﹑同樣的行為和做法﹐過去嗤之以鼻﹐今日熱擁入懷﹔過去視之為禍﹐今日視之為福﹔過去怒目相視﹐今日握手言歡。決不會再有誰承傳拳民骨血﹐要把到訪中國大地上的洋人連同來自西方的飛機﹑輪船﹑汽車﹑火車﹑電影﹑電視﹑電話﹑手機﹑電報﹑電腦等等全他媽的趕走﹑砸爛﹑橫掃出中國去﹖﹗今天的中國人決不做義和團陰魂附體的一代﹐決不願回復到閉關鎖國的小國寡民的生活中去﹐繼續與世界雞犬相聞﹑不相往來﹖﹗由此﹐我以為治學嚴謹的北明“說”的正是“歷史”﹑而且是誠實的歷史﹔而她的“批評者”說的恰恰是“政治”﹑而且是虛偽的政治﹗其“政治”的基點不外乎民族偏見和狹隘民族心理情緒﹐甚至不排斥基於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制約的政治愚見和偏見﹗北明並不是一個“為它國侵略自己祖國的行為”辯護的“洋奴”﹐她身上始終流着東方的血液﹐這是新一代人身上流着的“東方的血液”﹔她是箇裡外不改“黑頭髮﹑黑眼晴﹑黃皮膚”的生理特徵和精神氣質的“世界公民”。她的意識是兼容東西方文明的全球意識﹑地球村的村民意識﹔而不自我設限於東亞或大漢精神立場。她的精神意識是人類諸多文明互滲的自然折射。她是一個思想上﹑精神上﹑境界上都具備綜合生命素質和潛在影響力的女性﹐卻為一個時代所遮蔽﹑湮滅和拒絕。較之那些備受“推崇”的精神浮渣﹐北明是深層意義上的人類精神奧秘的探索者。如果我們持公正立場的話﹐北明的超前意識足以對當代中國產生真正的影響﹐是那些受到權貴呵護和溺愛的浮淺的“精神寵物”不可同日而語的。

北明認為﹐當今願意從自身一方找出“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之原因者不多﹔把“義和團暴亂”和“八國聯軍侵略”兩個歷史事件互為因果來看的人也少。她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和探索是一次冒險。從大量的資料﹐她發現將歷史上將“義和團”稱為“拳匪”比比皆是﹐從中可見出中國社會的一種共識﹐對義和團的匪徒性質的普遍認同。“義和團”是拳匪禍亂﹐並不是什麼“偉大的農民運動”﹐這也許只是毛澤東這個農民運動發動者的“欽定”。義和團的愚昧無知是無以復加的﹐這個創始于嘉慶年間並廣為蔓延的民間群體﹐為八卦﹑白蓮的支流與流裔﹐被人視為使中國“創痛巨深”的邪教﹑妖孽。它迷信神師降世﹐專收幼童並教之以咒語和練拳﹐以為由此肉身可以刀劍不入﹑槍炮不傷。其所到之處﹐廣設拳場﹑遍貼招貼﹑設壇行拜﹐大行怪力亂神之道。義和團白天沿途滋擾﹐夜間群宿廟宇。每每夜深人靜之時﹐以涼水潤身﹐焚香﹑燒紙﹑念咒﹐繼而習練拳棒﹔而光天化日之下﹐頭扎紅黃二色包巾﹑腰系紅帶﹑手執單刀招搖過市。若路遇穿洋布衣服者﹐竟視為異端﹐立即上前將其衣服扯碎﹐如遇發生爭執﹐就拔刀相嚮……這就是歷史上義和團的“拳民”形像。它最後由“拳民”演變為“暴民”是由其性質決定的﹔它不僅對國家構成威脅﹐對老百姓也是禍害。它公開提出要殺清朝政府中的“一龍﹑二虎﹑三百羊。”一龍為主張變革的光緒﹔二虎為李鴻章和奕”u31890粒□罷咧髡□對外議和﹐後者與保守派相抗衡﹔三百羊為清廷大小官員。義和團在慈禧太後的庇護下﹐使北京失控成為暴民天下﹐就如同六十年後毛澤東煽動紅衛兵武力造反。所以﹐義和團血濺京城﹑阻撓改革是必然的。中國曆史總是斷代﹐而悲劇總是重演。斷代是因為封鎖信息﹑篡改歷史﹑控制輿論﹑愚弄國民。人們面對歷史的虛幻與人為虛構﹐竟以為真理在握﹑把假象當真象。悲劇是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而人們卻無從知曉﹑比較和分辨。紅衛兵與義和團除了年代不同﹐其本質卻是一脈相承的。義和團本是一場禍國殃民的歷史動亂和暴亂﹐而1949年以後竟變成了一場“偉大”﹑“愛國”的“農民運動”﹐使之與各個朝代的“農民運動”和近現代的“農民革命”互為貫穿並彼此輝映。如果數千年中國僅只能出產這麼一種罪孽和暴虐﹐並視之為具有“革命”意義的傳統加以承傳﹐那麼“義和拳”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六十年後的“紅衛兵”的前身﹔也就是說﹐頭扎紅黃二色包巾﹑腰系紅帶的義和團拳民﹐正是胸佩紅色紀念章﹑臂戴紅袖套的“紅衛兵”當之無愧的先人﹗

“美帝國主義”在北明眼中

自由對美國人來說﹐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平日也就不會特別在意﹔但一旦當他們來到一個封閉的信息環境之後﹐才突然發覺自由特別是新聞自由有多麼重要。這是一個美國漢學家的中國之旅的感受。

美國在“911”遭受恐怖攻擊﹐一些中國人發出歡呼﹐中國的新浪網上出現反美歡呼言論中的四十條。乍看﹐會嚇人一跳﹐但細看之後﹐你就恢復了正常的心緒﹐因為本質上中國人和美國人以及對美國持同情態度的人﹐彼此的價值觀念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人類的正義﹑公平﹑和平與人道。也許這些在網上發出歡呼者﹐並不真正認同這些價值﹔但其中有些人卻是很真誠的﹐可是卻將這些人類普遍價值觀念置換了不同的比較﹑參照的背景和對象。同一個事實﹑同樣的價值觀念﹐卻得出全然相反的結論。這使北明非常痛心﹐她發覺問題出在對事實的了解和信息的掌握程度上﹔當然也難免狹隘的政治偏見甚至民族深層心理無意識作祟。

自由資訊是一切判斷和獨立思考的前提﹐信息咨詢來源不一樣﹐缺乏來自不同角度卻圍繞同一主題的資訊作比較﹑特別是面對大面積和全方位的信息封鎖和人為歪曲﹐人們根本無從了解真象。要了解美國﹑了解“911”對美國和人類意味着什麼﹖在這一場發生在美國本土的災難中﹑我們究竟應持什麼態度﹐是感同身受還是幸災樂禍﹖就必須首先了解一個真正的美國。

美國總統華盛頓在建國之始就強調﹐美國在國際事務中持中立立場。他認為在國際事務中﹐美國同別的國家最好的管理規則是擴展相互的商業關係﹐而儘量縮小彼此的政治聯繫﹐避免與外部世界相互結成永久的同盟。歷經百年關門自治﹐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始終持中立態度﹐這是一個具有孤立主義傳統的國家﹐這一傳統的奠基者是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美國總統杰弗遜對此一傳統加以採納﹔另一位總統門羅將其進一步發展和充實。

十九世紀初﹐整個美洲還沒有完全擺脫殖民主義的陰影﹐分佈南美各地的民眾反叛﹐在十九世紀頭二十年此起彼伏。在美國人看來﹐這些鄰邦先後發生的反叛﹐正是自己早先自由﹑獨立運動的繼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之火迅猛燃燒﹐歐洲殖民國家為扑滅拉美自由之火而結成聯盟。受到歐洲聯盟的鼓勵﹐法國準備協助西斑牙收復失去的拉美殖民地。俄國發出警告不許他國船只靠近阿拉斯加以南的太平洋海岸﹐而這片地區已經成為美國商人的重要港口﹐美國來自奧爾岡海岸的商船因此受阻。美國從安于關門自治的和平建設中警醒。複雜的國際環境﹐使美國面對利益和主權的再度抉擇。美國由此告示天下﹕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任何將自己的體系擴張到西半球的企圖﹐都是對美洲的和平與安全的威脅。針對歐洲勢力企圖瓜分拉丁美洲的野心﹐美國總統門羅在國情咨文中提出四項明確聲明﹐強調美國所在的西半球不再對歐洲殖民主義者開放﹔誰試圖在拉美建立殖民地或實施政治控制﹐其行為就是對美國的不友好﹔美國不介入歐洲國家或其在拉美已建立的殖民地事務﹔歐洲不能以任何方式侵擾西半球獨立國家的政治狀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門羅主義”。

美國向歐洲關閉拉丁美洲﹐歷史地體現了它始于華盛頓的立國精神和建國傳統。

門羅主義即孤立主義﹐也為關門主義。美國拒絕歐洲列強干涉美洲事務﹐對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表現鮮明的同情態度。美國為支持鄰邦挺身而出﹐既是基於本身的利益所在﹔也是作為一個先行獨立的國家對尚未獨立的國家的道義所在。美洲新大陸的發現誘惑擠擁的歐洲﹐全球殖民浪潮席卷﹐除歐洲新老殖民主義者外﹐其中有兩個東方國家﹕俄國和日本。俄國侵佔了中國十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日本佔領了中國的台灣﹑山東半島﹐也佔領了朝鮮半島。全球殖民狂潮氾濫中﹐唯有美國集中國力建設家園﹐同時與歐洲發展貿易往來﹐堅持門羅主義孤立主義外交政策﹑關門自治。美國不僅相異于有數千年一統天下歷史的中國﹐也有別于野心勃勃的歐洲各國。在全球殖民狂潮中﹐沒有美國人參與﹐也沒有美國人表現出弱肉強食﹑因爭奪殖民地與人發生衝突。美國曾經是英屬殖民地﹐它的先民曾從英國統治下求得獨立﹐在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美國必然同情後者並站在被殖民者一邊。它的國土遼闊﹐天然資源豐富﹐既不存在工業原料短缺的壓力﹐也沒有市場空間太小的緊迫﹐這是美國關門自治﹑不向外擴張的內在原因。從1890年代起﹐美國對市場開發產生興趣﹐但市場開發性質上不同于殖民擴張。至此為止﹐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未曾步歐洲殖民者的後塵。

美國百年勵精圖治﹐完成了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換﹐它擁有自己先賢制訂的憲法和聯邦體制﹐這是美國借以立足于世的獨特的立國之本。美國所走過的路﹐值得轉型中的中國當下和未來作比較和參照。美國的門羅主義為防止已獨立的拉美國家再淪為歐洲列強值民地﹐起到了正面作用﹐這也為大陸學界所認同﹔但他們同時又指門羅主義是為保障美國在拉美擴張的自由﹐是美國侵略拉美的一種政策。為此﹐北明依據有關的史料和事實﹐對門羅主義宣佈後﹐美國的外交政策及其在拉美的主要行為﹐作出言之有據的簡要的回顧。

美國的門羅主義外交原則的確立﹐對拉美小國的利益起到了保護者的作用﹔拉美國家也為此開始聯手反抗歐洲勢力對拉美的介入。1860年﹐法國拿破倫聯合大不列顛英國和西班牙遠征討伐墨西哥﹐美國立即對法國起而抗議﹐視法國入侵墨西哥是對美國門羅主義外交原則的公然破壞。由於美國的抵禦﹐從而使墨西哥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得以維護。而早在1814年﹐英國攫取圭亞那主權並數次向委內瑞拉領土擴張﹐在委內瑞拉要求下﹐美國出於道義進行干預﹐迫使英國同意接受美國作為中立者對有關邊界糾紛作出仲裁。這是美國對弱小國家的支持。美國並非歐洲殖民霸權的受害者﹐相反它也是拉美國家的債權國之一﹐它對弱小國家利益的保護﹐是對其“國際警察”角色的正面承擔﹐其動機完全出於人類公義立場。委內瑞拉由於經濟不景氣﹐無力償還英﹑德﹑意三國債務而陷入武力威脅﹐美國總統羅斯福出面解圍﹐正面嚮劍拔弩張的三國和歐洲勢力提出警告﹐使矛盾衝突平息﹐問題和平解決。這是1902年的事。美國也支持拉美歷史上的“德拉戈主義”﹐它提出反對歐洲列強武力逼債的主張﹐這一主張因由阿根廷事務大臣德拉戈(LUIS M. DRAGO)提出而得名﹐得到拉美國家廣泛響應。多米尼加共和國長期拖欠歐洲殖民國家和美國本身的債務﹐但當別國對它施以武力恫嚇時﹐美國持反對態度並立即進行干預。羅斯福總統宣佈﹕“如果事情到了非得外國政府出面介入拉美事務的地步﹐那麼出面介入的應該是美國而不是歐洲”。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此一外交聲明﹐史稱“門羅主義”的“羅斯福推論”。關於這段歷史的中文資料和文獻﹐羅斯福和威爾遜任內的美國﹐卻被指責為經常干涉拉丁美洲﹑尤其是加勒比海事務。似乎使拉美國家備受侵犯的是對其友善的美國﹐而不是弱肉強食的歐洲的殖民者。而在英文版的有關歷史記載中﹐人們看到的卻是不同的事實。美國是應拉美小國要求而介入拉美事務﹐而此前的拉美幾乎被殖民者全面瓜分。古巴得以獨立﹐受益于美國向老牌殖民者西班牙宣戰。多米尼加面臨債權國武裝威脅﹐經雙方共同協議﹐美國保證以武力維護其領土完整。多米尼加不僅受到安全保護﹐而且其關稅管理和財政收入﹐在美國的幫助下大幅度改善。對此究竟應持何看法和作何解釋﹖是“趁人之危”的“干涉內政”﹐還是兩廂情願的道義輸出與接受﹖也許後者更為實事求是﹑更為符合客觀歷史情況。因為美國完全可以對一個弱小國家實施控制﹑把它變成自己的殖民地﹐但美國並沒有這樣做。多米尼加後來希望解除雙方協議﹐美國即表示尊重其意願。這個國家是從海地獨立出來的。海地百年內換了二十二個總統﹐負債纍纍﹐暴亂頻繁﹐長期政局不穩﹐一直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並同美國政府達成協議﹐賦予美國管理財政﹑維持秩序和控制警察武裝三項權力。美國愛管人閒事﹐許多國內公眾對此也不以為然。但指美國霸權主義﹑干涉加勒比海事務卻有違事實﹐是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罪名強加。美國介入這個地區的事務是採取調停方式﹐以解除一觸即發的軍事緊張。美國曾多次動議從丹麥殖民者手中購買聖馬利群島﹐以加強加勒比海的安全係數﹐但方案多遭否決﹔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擔心德國霸權入侵﹑控制加勒比海戰略要地﹐此方案又再度提出﹑始獲通過。花價兩千五百萬美元﹐美國終於買下了聖馬利群島﹔這個島嶼位於西印度群島﹐後來成了美國的海軍基地。這就是美國最早真正介入加勒比海事務的來由。也就是說﹐不到萬不得已﹐美國無意介入加勒比海事務。美國進駐波多黎各和古巴的關塔那摩海灣﹐也頗受非議﹐但事實上既維護了加勒比海地區的和平﹐也保證了巴拿馬運河的暢通無阻。

美國被指推行“金元外交”﹐妄圖支配世界﹐其重點是拉丁美洲。北明希望就具體事實的回顧提供參照﹐從而作出符合史實的結論。一部拉丁美洲近代史﹐不僅是一部獨立運動史﹐也是這些國家內部黨派權力鬥爭的紀實。北明依據史料指出﹐在拉美同樣擁有經濟利益的英國和美國﹐在拉美國家內部紛爭中﹐各自表現全然不一樣。面對這一地區的領土﹑主權﹑經濟﹑資源紛爭﹐英國出於自身利益﹐扮演的卻是極不光彩的角色﹐如南美太平洋戰爭中﹐英國支持智利出兵波利維亞﹐才導致南美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而美國卻是奔走于這些國家中進行調解﹔有時是應邀出面調查﹑作出仲裁﹐其目的是化爭端為和平。

美國是個新興的大國﹑強國﹑富國﹐也是個高度文明的國家。在現代世界史上﹐美國是公正和道義的形像﹔是人類理想主義追求的化身。美國在拉美這一歷史時期的真象﹐長期在中文曆史教科書及辭書中了無痕跡﹐代之以“干涉內政”﹑“行使霸權”的義正詞嚴的抨擊。北明認為﹐如何評價美國及其在拉美的行為﹐應該具有世界公民意識﹐換另一種視角﹑另一套話語系統和另一類思維方式。在人類野蠻和血腥的交往史上﹐美國留下的是文明與善意的外交行為的記錄﹐而無涉于殖民主義的黑暗與暴虐。自從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起﹐歐洲列強瓜分南美洲﹑實施經濟壟斷和剝削﹐這事就發生在美國眼皮下﹐但美國拒不步其後塵﹐也不持冷漠旁觀態度﹐對弱小貧窮國家﹐美國肩付義務﹑主持公道﹗基於發展外貿經濟和貫徹貿易互利原則﹐美國在對外交往中提出以美元代替子彈﹐也就是“美元外交”政策﹐這正是人類貿易交往方式中最人性也最人道的理想精神的體現。這一政策的實施對象是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危地馬垃以及加勒比海國家。這一政策的提出者是美國第26屆總統塔夫托(WILLIAM HOWARD TAFT)。雙邊互惠貿易原則﹐是人類國際交往史上的文明和進步的表率﹔金元外交在拉美的實施卓有成效﹑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果。但在美國國內人民可以不苟同政府﹐享有真正的言論表達的自由﹐對政府的批評往往多于讚美﹐更不會為政府統一唱讚歌。美國的這一外交政策﹐一向受到國內孤立主義和自由派的批評和指責。

如果說﹐美國有過首次“干涉別國內政”﹐那就是為了古巴的獨立與自由。美國人曾有過為獨立而抗爭的經歷﹐當古巴革命遭受西班牙殖民者鎮壓﹐美國對西班牙提出指責﹔媒體發出呼聲﹐表達對恢復古巴秩序負有道德責任。當時美國尚保持一貫的對外中立原則﹐避免對西班牙宣戰。後來因媒體曝光﹐西班牙公使在私人信件中醜化美國總統﹑美國派往古巴保護美國在古巴的公民財產的戰艦“緬因號”被炸沉﹐二百余名美國官兵喪生。消息傳來震驚整個美國﹑報紙發出憤怒的吶喊﹐美國人理所當然地ݎ{為是西班牙干的﹐終於向西班牙宣戰。美國不覬覦古巴的主權﹑司法﹑裁判﹑管轄和控制權﹐卻要給加勒比海以和平與安寧。為古巴走向獨立自主之路﹐美國人付出的是鮮血和生命。最後美國戰勝了西班牙﹐而古巴由此獨立﹐這就是美國建國以來第一次“干涉別國內政”的歷史真相。這一史實在《中國大百科全書 外國曆史》中是這樣記載的﹕“1898年4月28日﹐美國為了奪取古巴人民的勝利果實﹐以緬因號事件為借口對西班牙宣戰﹐派兵在古巴登陸。在古巴起義軍的配合下﹐打敗了西班牙軍。”為辨偽﹐北明列舉了她所查閱的系列史料進行佐證。北明因之指出﹐古巴獨立革命戰爭中﹐因與西班牙實力懸殊﹐很長時間沒有取得勝利。美國對西班牙宣戰後﹐並在菲律賓群島附近消滅了西班牙大西洋艦隊和在古巴聖地亞哥補給燃料的艦隊之後﹐美國軍隊在古巴登陸作戰﹐戰局才得以扭轉﹐古巴獨立革命最終取得勝利才成為可能。

美國為古巴獨立而戰﹐其目的及歷史背景舉世皆知﹐而中文百科全書的“正統”觀念是﹕“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波多黎各和關島等殖民地……”北明指出這裡有被刻意漏掉的真實﹐即在解放古巴的戰鬥爭﹐美國殲滅西班牙海軍的同時﹐順手解放了菲律賓。出於美國意料﹐戰敗的西班牙無奈宣佈放棄自己其他的殖民地﹐菲律賓問題也就被突然撂在美國面前。美國為此感到為難﹐也為菲律賓前景操心。作為戰勝者﹑美國並未從西班牙手中強佔菲律賓﹐沿習由來已久的殖民主義的做法。但美國不能把菲律賓群島交還給西班牙﹐或把它送給法國和大不列顛英國﹐當然也不可能置菲律賓問題于不顧﹐因為菲律賓尚沒有能力進行自我管理。左右權衡之後﹐決定出資買下這些西班牙的殖民地﹐並承擔起西班牙在殖民地的債務。美國出兵古巴有對自己國家利益的優先權衡﹑考量﹐是可以理解的客觀事實﹔但其對古巴獨立的支持和國際主義道義原則立場卻不能抹殺。古巴戰勝殖民者﹑取得獨立運動的成ٶ﹐美國對西班牙的武裝干預起到了極重要的作用﹐這是無可置疑也無可否定的歷史事實﹗北明分析美國式的性格﹐為“忍則大忍﹑動則大動﹐而不動則已﹐一動則引發其巨大能量的爆炸。”不僅出兵古巴向西班牙宣戰﹑“珍珠港”被襲導致美國參與二戰如此﹔紐約世貿大樓和華盛頓五角大樓被撞毀﹑引發伊拉克戰爭也如此。有人對珍珠港被襲和緬因號被炸質疑﹐以為受害者正是肇事者。這種猜疑是無根據的﹐北明ݔ{為﹐這是對美國基本國情的忽略。美國國內有濃重的孤立主義傾向﹔美國外交政策和行為基礎不是由政府任意決斷﹐而是真正地取決于民意。民眾不僅能廣泛獲取信息﹑了解真象﹔自己的意志也能在國內外事務中表達和實踐。這正是民主國家與極權主義國家的本質區別。

歷史早在上個世紀作出證明﹐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上﹐美國是利益與道義並舉的國家﹐它不為野心與暴虐所主宰﹐截然有別于歐洲列強中的任何一個國家。美國與歐洲列強的歷史性區別﹐一個是其主要特徵是資本主義﹔一個其行為本質是帝國主義﹐二者不能混同。北明由此斷言﹐美國決不是我們長期所習慣視之的“霸權主義”國家﹗

美國全面接收菲律賓之後﹐在當時菲律賓狀況和殖民主義國際環境中﹐美國在那裡的所作所為是﹕為菲律賓人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提昇那裡的文明程度和進行基督教傳道。這是美國的立國精神為美國作出的選擇﹐除此別無選擇。大多數美國人民贊成當時總統麥金利的國際人道主義決策﹔但也有白人至上者提出﹐應追隨歐洲走殖民主義老路﹔還有人認為美國需要菲律賓作為自己的軍事基地。但更有人反對接收菲律賓﹐認為是個錯誤﹔有違美國獨立宣言精神和人民有權按照自己的意志選舉自己的政府普世原則。這就是多元兼容和眾聲喧譁的美國。這裡沒有輿論的強行統一﹔也沒有被迫沉默的大眾。美國的歷史是誠實的歷史﹐他們不害怕不利於自己的輿論﹐在他們自己的史書上北明發現這樣的記載﹕菲律賓人以武力抵抗美國的接管﹐他們沒有理由信任任何外來者﹐哪怕是幫助自己推翻殖民統治的朋友。事實上﹐美國為控制菲律賓付出了重大傷亡﹐這是美國外交史上所犯下的第一個嚴重的錯誤。無論有何客觀的情由﹐也無論是道義還是非道義﹐美國應該象對待古巴那樣﹐讓這個置于其他殖民地包圍中的國家獨立﹐而不是強制它接受美國管理。這有違美國的立國根本和由來已久的非意志強加的外交政策。菲律賓要求全權自決呼聲高漲﹐美國在菲律賓遭受敵意和抵抗。美國民主黨派反對現行的菲律賓政策﹐主張還菲律賓以自治。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獨立宣言獲美國國會通過﹐宣佈這一歷史性文獻的是美國第三十三屆總統杜魯門。

反過來也不妨設想﹐如果當年菲律賓落入歐洲殖民者手中﹐而不是由美國以武力手段強制這個落後的國家接受其管治﹐菲律賓的現代文明進程可能還要推遲許多年﹐也許要付出更高更大的代價才能完成自己的獨立。美國最終交還給菲律賓人的﹐是一個經濟繁榮﹑政治民主﹑獨立富強的自由的菲律賓﹐這卻是無可置疑的事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